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海廢新演繹 蚵繩與漁網的循環經濟
2024-01-18

廢蚵殼也可進入循環經濟體系,可再生製成建材、拖鞋、織布等。 (莊坤儒攝)

廢蚵殼也可進入循環經濟體系,可再生製成建材、拖鞋、織布等。 (莊坤儒攝)
 

台灣的養殖技術與漁業發達,餐桌上總不缺鮮美的魚蝦貝類。早年,海域四周的海洋廢棄物可見廢漁網、廢蚵繩,是海洋生物的幽靈殺手。如今,漁民、公民、企業與政府聯手,主動回收這些廢漁具,使之進入循環經濟體系,製成高質化的服飾與生活用品,成了「鍍金」商品。

 

冬陽暖照,嘉義東石鄉的季津合作社洗蚵場,許多外縣市的蚵農將採收的牡蠣(台灣稱蚵仔)運到這裡淘洗,在地剖蚵,處理廢蚵殼及廢蚵繩。

採訪之日,大貨車載進場的牡蠣來自台南,塑膠簍裡一串串牡蠣被倒進分離槽,牡蠣與蚵繩瞬間分離:滾筒卡住蚵繩,牡蠣從輸送帶滑進塑膠簍裡。

接連兩、三簍之後暫停,作業平台的工作人員拿起剪刀,剪斷卡在捲軸的蚵繩,下方的工作人員收集後將之運送至暫置場曝曬,再駕著小山貓碾壓繩子上殘留的牡蠣殼,接著將沒有殘留牡蠣殼的蚵繩洗淨後曝曬,最後打包送進嘉義新港鄉的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台化」),繼續下一站循環再生。

嘉義縣府為廢蚵繩找出路

牡蠣濾食浮游生物,蚵農會先將牡蠣殼以塑膠材質的繩索綁成蚵串,再置於海水中,讓蚵苗附著在殼上生長,少則半年採收,多則兩、三年養成老蚵才收成。

台灣的牡蠣養殖主要分布在西南沿海,從彰化、雲林、嘉義、台南及澎湖、連江縣等地都有。嘉義有外傘頂洲做為天然屏障,水中營養源豐富,成為全台最大的牡蠣產地,縣內東石鄉及布袋鎮的養殖海域面積廣達一萬公頃,年產牡蠣9,181公噸,佔全國產量47.15%。縣府以境內的牡蠣養殖面積估算,一年會產出1,300公噸廢蚵繩。若以台灣海岸線一圈1,200公里計算,廢蚵繩足足可以繞台灣十圈,這還不包括外縣市送到嘉義洗蚵的數量。

塑膠蚵繩泡在海水,久了變硬,只能使用一次,以往僅少數廢蚵繩被回收,利用物理法直接熔融再製成蚵繩,用途有限,其餘無處去化,最後去了哪裡?棄置?焚化?掩埋?這始終是難解的城市治理事項。

「2019年時,同仁在八掌溪出海口調查海底垃圾時,發現海底怎麼都有一條一條硬硬的東西,像鋼絲一樣,帶回來研究之後發現,原來是泡在海裡許久的蚵繩。」嘉義縣環保局長張輝川說。

四年前,嘉義縣前任環保局長張根穆曾親訪台化,探詢有沒有辦法再利用廢蚵繩。張輝川說,台化事先不知蚵繩屬於哪一種塑料,經過分析,才發現是尼龍6(又稱耐隆6,以下簡稱N6),而且成分很單純,因此促成回收案。
 

廢蚵繩去除雜質後曬乾,送到台化,就可以進行循環經濟的製程。

廢蚵繩去除雜質後曬乾,送到台化,就可以進行循環經濟的製程。
 

台化「自己生產、自己回收」

「我們原本就有回收N6,並還原成己內醯胺(Caprolactam, CPL),但都是下腳料。」台化生產含N6製成的纖維絲線,並以化學法散聚回收(解聚、分解)下腳料,若要回收再利用N6的廢蚵繩並非難事,而這項技術,全球僅台灣台化、韓國曉星及義大利Aquafil擁有。

台化加入N6製品回收,要從2018年與國際服飾品牌Patagonia合作說起,當時台化越南廠將廢尼龍漁網還原成CPL,再製成環保絲,提供Patagonia生產機能戶外運動服飾。

以往,台化製造的N6也提供全球第二大的漁網製造商、金洲海洋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製作漁網。有了與Patagonia合作的經驗,2022年台化與金洲簽署廢漁網回收合作意向書,當時台化董事長洪福源說,目標是要達到「We produce. We recycle.」的企業社會責任。

來到台化新港廠聚合廠區,廠方引領我們循著生產線,了解廢蚵繩及廢漁網的回收再製流程。一綑一綑回收的漁網整齊地排列,另一端是切成段、等待進熔融爐的廢蚵繩,工作人員手持檢測儀器,確認皆為N6材質。

切段成堆的廢蚵繩,被倒入GRS(Global Re-cycled Standard)認證的熔融槽熔融,再透過散聚(解聚、分解)及過濾三道純化工序,將之還原成N6纖維己內醯胺(CPL)。

CPL送進原絲廠再製:添加催化劑,在儲槽加熱、聚合,製成N6料粒,經過押出機製成環保絲。成捲的絲餅經過套袋、包裝就可出貨,供下游廠商加工。

「再製的CPL與石化提煉的新鮮CPL品質並無明顯差異。」但台化說,再製的CPL是經由回收散聚而來,較石化提煉的新鮮CPL節電15%、減碳49%,並可減少耗用石油,降低浪費地球資源。

2021年,金門縣政府也因台化的化學法散聚回收廢漁網技術,解決了數十年來堆置在金湖鎮新塘掩埋場、累積逾70公噸的廢棄漁網,並建置回收鏈,讓未來的廢漁具也得以再生。

今(2024)年台化新港廠開闢第二條N6回收還原產線,未來台、越兩廠每月的廢漁網、廢蚵繩回收產能上看1,250公噸。近年,台化加入海保署推動的海廢再生聯盟,將廢漁網與廢蚵繩再製成環保絲,提供品牌大廠例如Nike、Adidas、Patagonia、福懋等製成機能衣。

政府媒合,建立回收產業價值鏈

「海廢回收有三大難題。」張輝川以廢蚵繩、廢漁網回收為例指出,如何讓漁民有回收意願、回收物要暫置何處、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如何去化,這些是推動海廢回收的最大挑戰。

2020年海洋委員會海保署執行「向海致敬──海岸清潔維護計畫」,整合海廢回收產業鏈,包括補助地方臨海19個地方政府清除海廢;委外執行台灣海域清除、回收海廢作業;成立淨海大聯盟,號召公民參與淨灘;招募漁民擔任環保艦隊、招募公民擔任潛海戰將,協助清除海廢及海漂。

以嘉義縣政府為例,縣府在東石及布袋漁港設置處理廢漁網、廢蚵繩回收區,以每公斤15元高價收購、提供漁民回收獎勵,讓漁民有意願回收,並委外回收業者分類、去除雜質,最後提供給台化。

張輝川說,海廢回收後,最終要有去化的管道,若能創造高質化的產品,更有回收誘因。例如瑞典品牌北極狐(Fjällräven)的背包,原料之一就是使用台灣廢蚵繩還原的塑料,這種高質化再利用,較原本回收再製成蚵繩的價值高了一兩百倍,他出訪瑞典時以此背包為伴手禮,當告知受訪者「這是用廢蚵繩製成的」,對方都覺得不可思議。

2021年,海保署串聯回收再利用業者、品牌商、設計商、金融及研究機構,成立海廢再生聯盟,透過公私協力,研發海廢再利用商品,至今已有49家企業加入。

去年海保署召開海廢再生聯盟年會,展示海廢商品化的成果,業者採用廢漁網回收料的製品,包括鏡架、觸感柔軟且通過CNS 15290規範的嬰兒友善毛巾、洗髮精押瓶、辦公椅滑輪等。

另外,處理熱塑性塑料(具加熱軟化、冷卻定型特性)再利用的台捷精密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回收廢漁具上的浮球、浮標、保麗龍PS、HIPS等,在透過自行研發的原料配比與生產技術,將回收料與其它材質共同改質組成複合式材料,產出工業棧板、展示架、課桌椅、櫉櫃、涼亭、小木屋、置物籃、小椅凳、手機架等。

台捷董事長劉興朋說:「回收熱塑性塑料資源能做出木頭、板建材質感,許多國外訪團成員都覺得不可思議。」台捷也獲邀參與印尼政府主要城市打造東南亞第一座淨零綠色城市示範計畫,主導城市熱塑性塑料去化、生產基地設備規劃、技術人員培訓等。

海保署署長黃向文說,廢漁網具有經濟價值之後,漁民及企業更願意主動回收,目前許多東南亞國家面臨廢棄漁網無處去化的難題,台灣企業有這項技術,未來可望跨國合作,為永續與環保提供解方。
 

海洋不僅有海鮮文化,人們更應省思何謂海洋文化。(莊坤儒攝)

海洋不僅有海鮮文化,人們更應省思何謂海洋文化。(莊坤儒攝)
 

循環經濟崛起,海洋永續現曙光

家住東石掌潭村白水湖的嘉義縣牡蠣養殖產銷協會理事蕭明富,養蚵也捕魚,家門口像是小型的漁具工廠,自己串蚵殼、織漁網,也自己拆解漁網,新漁網的浮子、鉛子用的皆是回收料。

「古早時廢漁網不值錢,現在廢漁具回收有補助,且可循環利用,路上棄置的漁網都有人撿!」蕭明富持梭子來回織著漁網,他意味深長地說:「存(省)一點,要用就有。海洋愈乾淨,愈有東西(海洋生物)。」

南台灣的小琉球,是台灣離島中唯一的珊瑚礁島,也是觀光勝地。2009年屏東縣琉球鄉觀光發展協會與熱心人士成立「小琉球海洋志工隊」,在當地旅遊淡季的每周三,自掏腰包背著氧氣瓶下水淨海,14年來已下水逾400次,清除許多廢漁網等海廢,加上政府禁此海域使用刺網作業,珊瑚獲得生存空間,海底生物也有棲息之地,志工隊長許博翰說:「許久不見的生物,例如鯊魚,也回來小琉球了。」

許博翰並說:「廢漁網對生態鏈的殺傷力很大,很難想像,小琉球志工隊的成員,有很多人曾經拿過漁槍、在水下圍過網,但他們現在的心情不一樣了。」

廢蚵繩、廢漁網……讓我們省思,海洋不僅有海鮮文化或回收經濟,避免海洋環境再劣化,更是刻不容緩。

更多照片請至《海廢新演繹 蚵繩與漁網的循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