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藥的日常隱味 百年中藥行的 回眸與轉身
2024-02-01

來自謝森鴻祖傳的驅蚊包,使用八種藥材。

來自謝森鴻祖傳的驅蚊包,使用八種藥材。
 

走在街頭巷尾,偶有可見已然歇業的中藥行,即便隨著時代轉型的步伐,它們正以每年200家停業的速度急遽消失。但根深蒂固的藥用文化、知識、風俗,仍恆存於台灣人的日常,讓我們一起回頭看看,這文化根底的重要源頭吧!

 

竹塹古城的北門老街,曾經是維繫北台灣物流輸送的重要命脈,即便人流不如往昔,坐落在百年老廟長和宮對面,有著典雅巴洛克風格立面的鴻安堂藥房,仍在老街上盡忠職守地營業著。

閩式三進的長屋,別有洞天的空間裡散發著幽幽藥香,在第四代負責人謝傑然、謝坤育兄弟的熱絡招呼下,讓人像踏入了時光迴廊。

漢醫、漢藥、漢文化

鴻安堂的前身,是由謝傑然、謝坤育的曾祖父謝森鴻所創辦的森茂藥行。出身可溯及東晉謝安的後代,來自劉禹錫詩中的「烏衣巷」,書香門第的謝家,包括漢醫兼私塾老師的謝森鴻,以及其長子、第二代掌櫃謝麟驥,積極參與詩社聯吟的父子,曾是在地相當活躍的文學人物。

老店的內裝至今一如往昔,猶似被封存在時光膠囊的空間,仍能緬想起前人工作的模樣。頂天立地的藥櫃,一格格的抽屜存放著不同藥材,寬大的矮櫃,在白天是歷代掌櫃幫客人把脈、抓藥、配藥的工作檯,到了晚上,是曾祖父與祖父寫詩創作的書桌。

謝坤育說,過去的藥行幾乎全年無休,就算到了夜晚,只要家人在家,仍會加減顧店,並為應急上門的客人留下門縫,但也因此難免引蟲入室。「餳塗豆擊尚無休,又向書前擾筆頭。觸起王思揮劍逐,難容汝輩穢吟儔。」謝森鴻寫下的〈驅蠅〉,或許就是在深夜顧店時的有感而發?

為了驅蟲,謝森鴻信手從藥櫃中搭配藥材,而後,慢慢地發展成鴻安堂招牌的驅蚊包。白色綿布袋裡依比例填裝丁香、艾葉、藿香等八種草本植物,稍加搓揉,強烈的香氣四溢,蚊蟲紛紛忌避。

因其仁心仁術,謝森鴻過去被街坊敬稱為「鴻仙」。八年前,隨著父母年事已高,孝順的謝傑然、謝育坤紛紛回家接棒,如何為藥行續命,同時不負父執輩一路傳下的好口碑,成為兄弟倆的莫大挑戰。

不可諱言,對現今的中藥行而言,「藥」已不再是銷售主力,「但即便不賣藥,還是有很多從生活延伸的相關產品。」謝坤育說。堅持每週現磨的黑、白胡椒,每月現切的當歸,新鮮的食材因豐富的精油釋放出濃烈香氣,絕非大賣場中陳放或者摻入添加物的貨色可與之相比,如此品質,除了熟門熟路的婆婆媽媽指定選購,對口味有所堅持的新竹在地小吃、餐館,也是鴻安堂的常客。

另外,謹遵漢醫理念「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四季養脾」推出的漢方茶飲,留有昔時一帖帖藥方的影子,一包最重可達20公克,碩大的杭菊、完整的丹蔘、桑寄生,用料之紮實,與坊間常見僅三、五克,將材料打得細碎的風味飲品,份量截然不同。這些產品,為人們找到了非得上中藥行不可的理由。
 

每個藥行的藥櫃,都是依照各家藥行的需求客製打造,背後都有各自的故事。

每個藥行的藥櫃,都是依照各家藥行的需求客製打造,背後都有各自的故事。
 

那個年代的土地公廟與便利商店

有別於現代社會強調不同領域的專業分工、各司其職,傳統社會裡的中藥(行),或台語稱的漢藥(房),不僅僅用於醫療。在過去,生老病死,起居日用,都有中藥的如影隨形。

在藥鋪子長大的小孩,可以說相當有感。高雄鳳山順昌中藥行第三代,盧俊雄、盧俊欽紛紛談起了對中藥行難以一語道盡的複雜情感。

由於往日的中藥產業不比現在,多有加工廠代勞,舉凡藥材的炮製、切片、丹膏丸散的製作,通通集中在藥鋪進行。店務繁重的緣故,因此,小時候只要下了課,家裡五個小孩就得在父母的「強迫」下,責無旁貸地加入工作的行伍。

畢竟,在西醫、西藥未普及的「藥鋪年代」,集結土地公廟、便利商店、藥妝店等複合式功能的中藥行,生意總是風風火火,「土地公廟指的是『有求必應』,小七說的是『全年無休』。」盧俊欽說。

婦女作月子、小產喝的生化湯,小孩子吃椪糖加入的「重曹」,人過世時法會上用的藥懺,兌現廟中的藥籤,廚房用的黑白胡椒、藥膳材料,加速傷口癒合的紫雲膏,美膚的玉容散,潔牙的齒粉,甚至是染髮劑,都可以在中藥行「一站式購買」。為了因應左鄰右舍的廣大需求,作為當前藥房掌櫃的盧俊雄回憶起往昔:「過年也只休息一天,其他364天都開門營業。」

但也由此見得,中藥行雖名為藥行,服務的範圍卻遠遠超過「藥」的範疇。這樣的特質,使得在西醫大舉流行,中醫診所、藥妝店、大賣場相繼瓜分中藥材市場的現代,為中藥行留下一條路。

在藥櫃裡是藥材,在廚房變成香料

「十全嘗罷又參茸,壯腎扶陽不怕冬。元氣全身恢復後,誰將功德記神農。買來珍藥味方濃,氣血調和散鬱胸。我自八珍常服後,年來已不怕嚴冬。」謝麟驥的〈進補〉,書寫了台灣民間藥食同源的文化。

對於台灣人而言,中藥不只是藥,也是兼具藥性的食物。近年流行,用來煉油的花椒,除了是麻辣鍋裡不可或缺的要角,就中醫觀點,則用以止痛、麻醉的藥物。木耳是台灣人的餐桌上常見的食物,但也具潤肺的功效,而被稱作「窮人的燕窩」。可說同一種產品,「放在藥櫃裡是藥材,拿到廚房裡就變成香料。」盧俊欽用兩句話概括。

即便缺乏運用中藥材的明晰覺知,但中藥材的存在卻比想像中來得普遍。除了家庭廚房基礎備有的黑胡椒、白胡椒、花椒、八角,夜市常見的藥膳:四物、八珍、十全,喜愛吃鍋的台灣人深深青睞的燒酒雞、羊肉爐、薑母鴨、麻辣鍋,甚至是烤鴨、肉骨茶、茶葉蛋、滷肉飯,這些引人食指大動的美食中,通通有藥材的穿針引線。

「就連你愛吃的鹽酥雞,醃雞肉時用的肉桂、花椒、黑白胡椒,胡椒鹽裡的五香粉,其實都是在吃香料的味道啊!」盧俊欽說。它們的存在卻讓人渾然未覺,「那是因為華人吃香料的方式,和印度料理的直接相當不同,在我們的料理中,香料被當成是『隱味』。」
 

被稱作五香進階版本的「十三香」,煎煮炒炸燜蒸燉烤都可以使用,是台灣相當普遍的香料複方。

被稱作五香進階版本的「十三香」,煎煮炒炸燜蒸燉烤都可以使用,是台灣相當普遍的香料複方。
 

餐飲業者的香料「內單」

在藥堆裡長大,從小喜歡跟著母親在廚房兜轉的盧俊欽,集結了飲食與藥材的觀點,寫下《餐桌上的中式香料百科》一書。熟知香料,同時能連結專業廚房的他,目前也是多家餐廳的顧問。

盧俊欽說,中藥行與餐飲業的結合,其實從父親盧順福當家的時候就已經結下。他拉開矮櫃抽屜,取出一本老舊脫線的筆記本,裡頭是歷代掌櫃手寫的「內單」(中藥行依據客人需求特製化打造,並將配方留於店內的處方籤),除了流傳在某一村里的治喘良方、隔壁阿伯指定通血路的方子以外,還不乏鄰居蒸紅蟳的配方、某檳榔攤的秘密配方,還有某烤鴨名店指定的私房香料等。

「現在,九成的中藥行都在等著退場。」盧俊欽毫不諱言。當人們改上中醫診所看診拿藥,到屈臣氏、康是美採購藥妝品,就連超市、大賣場都可以買到現成的藥膳包,代客煎藥的服務也有生技業者代勞,業務量大為萎縮的中藥行該何去何從?

從食材的角度把中藥發揚光大,成了盧家兄妹三人戮力最深的地方。盧俊欽以父親之名成立福伯本草,推出滷包、五香粉、十三香,醃漬鹹豬肉用的乾式香料粉;由小妹盧淑如掌杓的網路商店玖拾柒食堂,則兜售麻辣鍋、酸白菜等即食調理包。即便中藥行已回不到過往門庭若市的榮景,但這些引人饞念的產品,暗示著,它永不消失。

大稻埕:中藥產業龍頭雲集

而說起中藥材產業,勢必得提起盤商、店鋪雲集的大稻埕了。集結了中藥、南北貨、茶葉、布料等傳統物產的大稻埕,光短短的迪化街上就有數十家藥行林立,空氣裡飄散著中藥、乾貨混合的氣味,騎樓下的花車、店內的貨架上商品琳瑯滿目,這裡不僅台灣人登門,也是來自港澳、日韓等地的外國旅客指定走訪的重要景點。

但,由於中藥的學理與實務多採家傳或師徒制,加上產業文化特殊,如各店鋪都有一套只有自家人才懂的計價方式,並且會運用藥訣背誦藥理知識等,對於不得其門而入的外人來說,中藥行總籠罩著一股神祕氣息。為了打破產業的封閉性,拉近與大眾的距離,2017年迪化圈商圈藉由舉辦「本草派對」,以活動向大眾推廣、發揚漢藥的知識與文化。此遭,在台北迪化商圈發展促進會總幹事陳仕哲的熱情領路下,我們方有機會以一窺其堂奧。

大稻埕為何會成為中藥材的重鎮?陳仕哲從迪化街的前世今生談起。1858年自天津條約簽訂,淡水開港,英國商人約翰‧陶德與來自廈門的商人李春生合作,把福建安溪的茶苗帶到北台灣種植,並在大稻埕烘焙加工,再由此出口。隨著貿易往來的頻仍發達,加上茶葉、漢藥材、南北貨等商品範疇互有重疊,這些產品的集散、轉運與銷售,逐漸在此扎根。

大稻埕的代表性IP,由郭雪湖1930年繪製的〈南街殷賑〉裡頭,被稱作「南街」的迪化街上,就可見到中藥行「乾元元丹本舖」的蹤影,百年老店近些年才歇業,但至今仍有由後代支系經營的乾元參藥行,在大稻埕範圍內的西寧北路上持續營運。

由於大稻埕的許多門市兼具盤商身分,「他們的一間倉庫,就有一家藥行那樣大。」外地的中藥行業者往往如此繪聲繪影地聲稱。毋庸置疑,對台灣的中藥產業而言,這裡的業者是喊水會結凍的領頭羊。對消費者來說,這裡則是貨品最齊全、最新鮮,高檔貨也最多的採購天堂了。

以紅棗來說,除了煲湯用、甜度高的一般紅棗,也可以見到個頭較小、藥性較強的雞心紅棗,以及品質優異、價格矜貴,苗栗公館的本地產紅棗。或以肉桂而言,一般等級的肉桂外,多數大店鋪也會販售,高檔的清華肉桂,只需要灑上一點點,優雅清香。「不同產地、不同品種、不同風味,都會不同。」陳仕哲解釋,在大稻埕,產品應有盡有,任君選擇。
 

被稱作「活的老街」的大稻埕,古老的中藥產業在此轉身,找到與當代人、與跨國文化的連結。

被稱作「活的老街」的大稻埕,古老的中藥產業在此轉身,找到與當代人、與跨國文化的連結。
 

見機轉型,中藥行的未來

踅在迪化街上,陳仕哲教我們分辨,店內講究、裝潢不惜重本者,多為店面自有;裝潢較為簡單,則為承租店面的業者。但所有的商家都有著一個明顯共同特色,那就是,它們都是手腕靈活,洞見時局及早轉型的先行者。

這樣的特性,呼應著老街的發展歷程。當1996年,呼應著大稻埕每逢春節前夕自然有的「結市」現象,經過台北市政府的大力行銷,以迪化街為主,結合民俗節慶與行銷宣傳的「年貨大街」一炮而紅。對外,老街從此華麗轉身;對內,原本一度因產業式微而開始討論都更的街區,對傳統街屋的留存與歷史文化的認同逐漸凝聚起了共識。

懷抱著來自大稻埕的榮譽,以及復振傳統產業的使命感,隨著街區走向觀光化,加上消費市場的轉變,以及新世代的陸續接班,還有台北市政府的老店改造輔導,以及本草派對催化的創新動能的挹注,種種因素,讓目前在此營業的店家,莫不使出渾身解數,除了固守原有的客源,也積極地開拓商機。

故此,更鮮明、有系列感的品牌設計包裝競相出爐;日語、英語、中文等多語並行的產品說明時有可見;主打小家庭、單身族群的小包裝產品愈來愈普及;可以打開加熱即食的藥膳調理包、風行於年輕客群之中的紅酒香料包等各種產品,隨著生活習慣、飲食風潮更迭不斷推陳出新。與此同時,不只是線下服務,每家店鋪幾乎已邁向虛實整合,同步拓展電商網購業務。

這些合縱連橫的經營策略,也讓人發現,漢藥跨出國界藩籬後,與異質文化的對比與呼應處處;以及在當代生活中具備的文化、商業潛力,仍不容小覷。

舉例而言,不少外國客人認明,包裝袋上有著鮮明的台灣圖像,商標結合了日出與水波的聯通漢芳,將中藥材媒合西洋香草、藥草,除了販售起花草茶包,也提供細粉,專供手工藝業者製作藥皂。

店面輝煌大器的六安堂,專售高單價的鮑魚、燕窩、花膠、藥膳包,留日歸國的第四代當家也以其人脈優勢,培養起不少日本熟客。

至於黃裕生藥行則將老字號經營得時髦又清新。與插畫家合作的系列包裝,常被年輕人選為婚禮小物;店內也販售牙買加煙燻香料、肯瓊粉等異國香料,並結合南北貨的果乾,推出各種水果香料水配方。

女性當家的黃長生藥行,則有不少母嬰產品,好比專攻產婦或寶寶使用的入浴劑、哺乳茶等。

「能在大稻埕活下來的,都有自己的特色與客群。」陳仕哲說。中藥產業就如大稻埕走過百年的興衰起伏,卻仍屹立不搖至今,在未來,也將以更寬廣、多元的角度,持續守護著台灣人的日常。

更多照片請至《漢藥的日常隱味 百年中藥行的 回眸與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