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是藝術家挖掘內在,表達主張的途徑,不僅如此,英國哲學家艾倫‧狄波頓在《藝術的慰藉》更指出,藝術有其大用,能在哀愁裡呈現出人性的尊嚴,也能喚起人們希望,引導出人類的潛能。由國立歷史博物館所策畫,被寄予時代任務的〈寶島長春圖卷〉,便是這樣一件作品。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挖掘內在,表達主張的途徑,不僅如此,英國哲學家艾倫‧狄波頓在《藝術的慰藉》更指出,藝術有其大用,能在哀愁裡呈現出人性的尊嚴,也能喚起人們希望,引導出人類的潛能。由國立歷史博物館所策畫,被寄予時代任務的〈寶島長春圖卷〉,便是這樣一件作品。
醃漬封存了時光的味道,讓蔬菜昇華成另一種風味。探究醃漬蔬菜,不僅能了解當地風土,也能聆聽在地人與食物的故事。從採收、清洗、調味醃漬、日曬,每道工序馬虎不得,也成了在地人生活的一大部分。經年累月,成為台灣鄉村的一方文化。
外交,就如結交朋友,在展現優點之餘,也需要尋求共同的語彙。鼓樂,是跨文化共享的密碼,擅作民間外交的十鼓擊樂團,以紮實的鼓術與多元的樂聲,代表台灣向世界伸出熱情的雙手。
從台南高鐵站下車,短短十來分鐘的車程,旋即抵達十鼓仁糖文創園區。老煙囪高聳,晚間的燈打上「十鼓」的字樣,這個曾入圍世界建築節大獎的空間,是十鼓擊樂團的據點,也是對外開放的奇幻樂園。
在沒有冰箱的時代,醃漬是食物保存的智慧,沿海地區的居民將新鮮海產以鹽巴醃存,只要一小片鹹「膎」(台語讀kê)就能吃下整碗飯,支應常民的簡樸生活。而在宴席、年節才有機會吃上一口的烏魚子,則展現了主人的海派,亦是豐足的象徵。隨著時代變遷,飲食習慣已不同往昔,品嚐海鮮醃漬食,不僅是體驗海鮮經過時間與鹽的風味轉化,更是品賞時代文化的痕跡。
「紙藝是兒時的興趣,現在是我的代名詞。」紙藝師洪新富,以「一紙」狗年紙提燈,改寫台灣元宵提燈材質史,近年更以精細的線條,紙雕冠有「台灣」之名的特有生物。
洪新富的作品揉合力學、數學與哲學等,呈現生物的靈動。從他的紙雕入門,認識台灣特有生物,您會驚嘆,這片土地竟孕育出如此多樣與豐饒的物種。
台灣40~50年前,夏天最熱銷的冰品是「四果冰」,一大碗清冰,撒上四種蜜餞,像是:木瓜籤、李仔糕、楊桃乾、李仔鹹(仙李)等等,是上一代甜美的回憶。台灣生產的水果多元且量多,早期農夫為了解決產量過剩的問題,便以糖、鹽醃漬,延長保存時間,有些品項如:芒果青,就成為當時常見的零嘴。
台灣主要蜜餞產地位於彰化百果山、台南安平與宜蘭礁溪,雖然現在蜜餞產業已轉為工廠生產,但從一些百年蜜餞老店的故事裡,仍能回顧昔日「鹹酸甜」的滋味。
大家都愛追隱藏版扭蛋,但你知道風景也有隱藏版嗎?
下回到台灣來,建議你探訪小路,找找藏在小巷弄裡,有點年紀的老房子,你會發現許多民宅的建築立面充滿物外之趣,看洗石子的外牆,色彩繽紛的老花磚,樣式典雅的水泥花磚;尤其是掛在陽台、窗上,已有年代的鐵窗花,上頭紋路、樣式之琳瑯滿目,可以想像當年鐵工匠們「玩」得多麼盡興。
「我們與帛琉當地的高中生,交換Instagram,聊彼此的嗜好,縱使回到台灣,仍持續連絡,我想這也是國際青年大使的魅力與精神所在,青春活力無國界!」國際青年大使吳堃豪說。
在冷藏設備尚未問世的時代,人們想要長久保存食物,著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前人善用天然資源,結合智慧與創意,成就了讓人吮指懷念,如義大利帕瑪火腿、西班牙伊比利火腿、金華火腿、湖南臘肉等的美味。
20年前,三芝農友阿石伯(楊文石),在他的蓮花田中,發現到稀有的台北赤蛙。為了留動物一條生路,他決定從慣行農法轉為友善耕作。直到現在,每到夏天,荷葉田田的田間,蛙鳴鼓噪,是台北赤蛙的樂園。
出於對生態的深刻省思,有不少人主張,愈少的人為干擾,對環境會是最好的。但為了保育,一味排除人為活動好嗎?那麼,有人生存的地方又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