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專題報導
繽紛多彩.速寫台灣 畫台灣的鄭開翔與Tom Parker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繽紛多彩.速寫台灣 畫台灣的鄭開翔與Tom Parker 圖片

繽紛多彩.速寫台灣 畫台灣的鄭開翔與Tom Parker

畫台灣的鄭開翔與滿戴五桶瓶裝瓦斯的摩托車、長滿綠色植物的紅色街屋,或是穿著藍白拖拿著紅白塑膠袋的民眾,這些市井小民的日常、多元有趣的街景,在畫家鄭開翔與Tom Parker的彩筆中,勻出了情感與溫度,渲滿了台灣味。
兩位畫家,一在南,一在北;一位是道地台灣人,一位是以台灣為第二故鄉的台灣女婿;兩人互不相識,卻不約而同以「100」為單位來作畫,而且都認為,人情味就是台灣味。

編劇練功 打造台劇的跨國對話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編劇練功 打造台劇的跨國對話 圖片

編劇練功 打造台劇的跨國對話

近年台灣的影劇創作量能盡出,《茶金》、《我們與惡的距離》等作品創出高流量及高度討論。台灣擁有華人圈公認最自由、最民主的創作環境,公私部門正合力提升影劇的產業化模式,期盼孵育打入國際市場的華語原創內容,以拓展國際觀眾。

2022排燈節在台灣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2022排燈節在台灣 圖片

2022排燈節在台灣

排燈節快樂!台灣與印度友人2022年11月4日在台北市美僑俱樂部共同歡度印度新年排燈節。大型舞劇《Ram Leela》的首演,象徵在迎接排燈節之際,善良打敗邪惡,光明戰勝黑暗,亦迎接新年的平安與福氣。

「嗅」出土地的芬芳 台灣香氣跨國飄香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嗅」出土地的芬芳 台灣香氣跨國飄香 圖片

「嗅」出土地的芬芳 台灣香氣跨國飄香

聞到桂花香,我們知道秋天快來了;台灣民謠〈四季紅〉、〈六月茉莉〉的歌詞,使用了花香比喻心情的悸動。氣味能勾動記憶,牽引情緒,更能標記出文化印象。使用台灣元素調和的茶香水、力求突破的台灣傳統香品,皆以香征服國際,要讓世界聞到正港的台味。

「牠」的守護者 眾志成城的公民科學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牠」的守護者 眾志成城的公民科學 圖片

「牠」的守護者 眾志成城的公民科學

「路殺社」和「路透社」有關係嗎?「慕光之城」和吸血鬼電影《暮光之城》有關聯嗎?這些發揮鄉民幽默,令人會心一笑的公民科學社團,幕後推手居然是一群身負保育重任的生態研究員們。他們在網路上一呼百應,可以動員千萬大眾,起心動念不為其他,不過想為大千世界裡的繽紛生物留下紀錄,甚至,留下生路。

以光為引 聖俗交融的空間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以光為引 聖俗交融的空間 圖片

以光為引 聖俗交融的空間

基督信仰於17世紀初期由西方傳教士篳路藍縷地帶入台灣,繼之本地傳道人接棒,傳述聖經的道理。如今福音的種子已落地結成果實,而生根在台灣土地的教堂建築,會長成什麼姿態呢?

景觀設計之眼 驀然回首,發現台灣之美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景觀設計之眼 驀然回首,發現台灣之美 圖片

景觀設計之眼 驀然回首,發現台灣之美

生態學家愛德華.威爾森曾說,因為人類與生俱來「親生命性」(Biophilia)的特質,所以對自然有著一股冥冥中的嚮往。那麼,能適切地為自然與人搭建橋梁,締造出美好交流的人,當屬景觀設計師了吧。
景觀設計,不僅是蒔花種草、鋪石頭、建涼亭,倘若將「景觀」兩字拆解,說文解字一番,「日」照「京」城,稱之為「景」;有「艸」(草)、有「隹」(鳥),加上「見」與兩個「口」,才成為「觀」字,似乎意味著,人看見自然生態的美後交口稱讚。可見得,「景觀」不僅指地表風景,更意味著人與自然互動以後,和諧共存的美好境界。

回應時代的命題 屏東縣立圖書館+台南市立圖書館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回應時代的命題 屏東縣立圖書館+台南市立圖書館 圖片

回應時代的命題 屏東縣立圖書館+台南市立圖書館

被喻為設計出「神殿」級圖書館的美籍建築師路易斯.康(Louis I. Kahn)曾說:「書本提供的價值極為寶貴。若論誰有能提供此價值的殊榮?就非圖書館莫屬了!」
路易斯.康在1970年代設計的圖書館,成就一代經典,但在時代的變遷中,圖書館提供閱讀與藏書的功能不變,「公共性」卻有了極大的轉變,台灣這兩年新開館的屏東縣立圖書館與台南市立圖書館便回應了這個命題。

創造相遇的空間 為公眾造屋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創造相遇的空間 為公眾造屋 圖片

創造相遇的空間 為公眾造屋

高樓是為何而起?建築是為何而立?建築收納了人們生活的各類需求,各種機能在空間中得到滿足,對長年深耕公共工程領域的建築師姜樂靜來說,不管是住宅使用或是公共空間,她更在意的是如何在空間裡創造更多與人「相遇」的機會。

用樂譜記錄台灣歷史 台灣作曲家筆下風景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用樂譜記錄台灣歷史 台灣作曲家筆下風景 圖片

用樂譜記錄台灣歷史 台灣作曲家筆下風景

提起古典音樂,多數人想起的是貝多芬、巴哈、莫札特等西方作曲家。然而,自20世紀以降,台灣也出現不少由當地人作曲,或以本土素材為主題的曲目。這些從寶島誕生的曲目,反映了1930年代開始,台灣知識分子對本土文化的思索與提倡。聽著這些以「台灣」為題的曲子,像是穿越時光,回到日治時期,見證東洋文化與台灣社會碰撞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