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專題報導
用創新拯救生命 王奕嵐取得高階醫材桂冠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用創新拯救生命 王奕嵐取得高階醫材桂冠 圖片

用創新拯救生命 王奕嵐取得高階醫材桂冠

生醫工程不斷地日新月異,卓越的創新成果來自所有科學家共同投注與努力。嬌生集團(Johnson & Johnson,以下簡稱J&J)第三類高階醫療器材「可吸收降解止血聚集體」(SURGICEL® Powder Absorbable Hemostat,以下簡稱SURGICEL Powder),專利發明暨技術領導人的王奕嵐來自台灣。這款對手術和創傷能有效快速止血的產品,歷經近十年努力,如今在全球逾40個國家上市,已造福數百萬病患。

農曆三月「瘋」媽祖 台灣第一女神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農曆三月「瘋」媽祖 台灣第一女神 圖片

農曆三月「瘋」媽祖 台灣第一女神

從空拍機的鏡頭俯瞰,狹長的鄉道上,一大群信眾追著一頂轎子行進著,萬頭攢動,人龍綿延了幾公里遠;再轉換視角,把鏡頭拉向行走的人群,行列裡的人或已步履蹣跚,卻還是堅持著腳步往前邁;路邊迎駕的人群或是熱情地分送飲料、物資,或是虔誠地跪地,雙手合十、口中祈願地向轎子行禮。

為「牠」留一條活路 黑嘴端鳳頭燕鷗的保育之路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為「牠」留一條活路 黑嘴端鳳頭燕鷗的保育之路 圖片

為「牠」留一條活路 黑嘴端鳳頭燕鷗的保育之路

春末的四月,霧靄徘徊在馬祖的四鄉五島,海霧使得機場經常得停飛或延遲起降,偏偏有一群愛鳥如癡的人,特意選定此刻前往。他們的目標,是從南方而來一年一會的嬌客,也就是被稱作「神話之鳥」的「黑嘴端鳳尾燕鷗」(Thalasseus bernsteini)。

尋覓西班牙人在台足跡 鮑曉鷗的基隆和平島考古夢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尋覓西班牙人在台足跡 鮑曉鷗的基隆和平島考古夢 圖片

尋覓西班牙人在台足跡 鮑曉鷗的基隆和平島考古夢

比起枯燥的文獻史料,以故事的角度重新詮釋的歷史,往往更讓人著迷。近來當紅的電視劇《斯卡羅》、《茶金》,即從歷史取材,如果你曾經為這些故事所感動,那麼必然也會為歷史學家鮑曉鷗眼中的基隆所折服。因為,這不是單純的歷史探查行動,更是一段「西班牙裔新移民」與「歷史上的西班牙人」,相隔300多年後,在台灣重新交會的奇妙遇見……。

用影展說在地故事 英國北歐台灣影展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用影展說在地故事 英國北歐台灣影展 圖片

用影展說在地故事 英國北歐台灣影展

邁入第四年的「英國北歐台灣影展」,2019年從倫敦開始,計劃逐年前進一個北歐國家舉辦影展,雖然受到疫情影響而被迫延宕,今(2022)年仍計劃在挪威繼續用台灣的電影,說台灣的故事,讓歐洲人更認識台灣。

踏查台灣民間信仰30年 來自美國的歷史學者康豹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踏查台灣民間信仰30年 來自美國的歷史學者康豹 圖片

踏查台灣民間信仰30年 來自美國的歷史學者康豹

三年一度的「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在2010年獲行政院核定為國家重要民俗活動,每到祭典便吸引大批國內外遊客前往觀禮,熱鬧非凡。
然而在1980年代,台灣的王爺信仰並未有大規模研究,一位來自美國的學者康豹,他被台灣民間信仰的生命力吸引,深入屏東地方,踏查迎王祭典的歷史脈絡,成為東港王爺信仰研究的先鋒。
說著流利台語、最愛喝台啤的康豹,定居台灣30多年,研究台灣民間信仰,發表豐沛的中英文論述與著作,將台灣地方宗教之玄奧帶進國際學術殿堂。

寶島特有種台灣油芒 糧食危機下的永續農業未來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寶島特有種台灣油芒 糧食危機下的永續農業未來 圖片

寶島特有種台灣油芒 糧食危機下的永續農業未來

科學家對研究生涯大多有著「一期一會」的期待。一生僅有一次,命中注定般的珍貴相遇、改變世界的重大發現,許多人畢生也遇不到一次。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邢禹依博士,在2011年參加母校美國康乃爾大學一場關於「亞洲水稻」的研討會時,一種沒有圖片,只有學名和採集者紀錄的台灣糧食作物「Eccoilopus formosanus(Rendle)A. Camus (syn. Spodiopogon formosanus Rendle)」,成了她50多年農業研究生涯的「一期一會」。

從「他者」到「我者」 白冷會教堂建築背後的人與事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從「他者」到「我者」 白冷會教堂建築背後的人與事 圖片

從「他者」到「我者」 白冷會教堂建築背後的人與事

巴黎聖母院、科隆大教堂、聖家堂……這些建造時間動輒百年,舉世聞名的宗教建築,吸引著國際旅客爭相前往。
位於東亞地區的台灣,因著獨特的地理位置,自地理大發現後,吸引到許多西方人爭相踏入,包含著肩負「福傳」使命的傳教士。來到傳統與現代更迭的二十世紀,他們帶進了西方流行的現代建築樣式,同時折衝、融合了台灣在地的風土建材,許多迥異於傳統基督教國家的教堂建築紛紛誕生。
這些建築,不僅成為東岸別具一格的旅遊景點,在台灣建築史上也有其一席之地,更象徵了這些異鄉人竭力嘗試共存於此的一則則故事。

台灣用AI提升事實查核效率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與資策會攜手合作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台灣用AI提升事實查核效率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與資策會攜手合作 圖片

台灣用AI提升事實查核效率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與資策會攜手合作

在網路的世界裡,一個謠言會以文字、影音、圖片等各種版本出現,導致不實消息遠多於真實事件,而事實查核記者面對這些龐雜的資訊,過去只能土法煉鋼,先閱讀完一則又一則的謠言,再依主題分類、決定調查順序。
幸運的是,台灣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簡稱資策會)透過觀察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調查過程,研發出「不實訊息快篩平台」與「AI鑑識技術」,大幅提升查核效率,這二項技術在此領域的應用是一大突破,因此獲得2021年美國R&D 全球百大科技開發獎與企業社會責任特殊貢獻獎。

在世界初登場 台灣植物大命名時代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在世界初登場 台灣植物大命名時代 圖片

在世界初登場 台灣植物大命名時代

「名字」是人們對於「物件」指稱、溝通、交流的基礎代稱,在生物學領域,瑞典植物學家林奈的二名法,以屬名(generic name)、種名(specific epithet)、命名者(author)為命名排序規則,至今仍是世界最通行的植物命名法則。有了「名字」,像有了共通的語言,可以討論爭辯、共享知識。
20世紀初,台灣植物尚默默無「名」,1903年,法籍神父佛里(Urbain Jean Faurie)初次到台灣,採集了大批台灣植物寄到歐美,讓世界見識了台灣的多元物種。日籍植物分類學者早田文藏(Bunzo Hayata)投入台灣植物研究,他鑑定命名的台灣植物超過1,600多種,台灣花草樹木自此加入了世界的社群,在世界舞台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