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味風情.特色市集 迪化街、台北花卉市場
2022-09-05

迪化街上的老店都有著自己的故事。

迪化街上的老店都有著自己的故事。
 

閱讀一座城市,市集是充滿線索的文本,店家是文本的導覽員。這回《光華》引路,帶你走訪大稻埕第一街迪化街,還有可日日為生活錦上添花的台北花市,探索台味風情。

 

將商品堆成如小山高的騎樓展示,是迪化街日常的風景。

將商品堆成如小山高的騎樓展示,是迪化街日常的風景。
 

• 大稻埕第一街:迪化街

台北的起家厝

聊起迪化街,多數民眾直覺聯想到過年時的「年貨大街」,但其實迪化街是台灣商業史上最早、也發展最完整的商街。依近大稻埕碼頭的迪化街,自19世紀末以來一直是台北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

1853年,在艋舺發生頂下郊拚的械鬥事件,落敗的同安人避難至大稻埕,落腳在今日的迪化街。1860年大稻埕開港,引進了商業新知與思維;1865年,英國人陶德從中國福建安溪引入茶苗在北台灣種植,開啟台灣種茶及大稻埕烘茶的光景,「福爾摩沙烏龍茶」(Formosan Oolong Tea)自此推銷到全球市場,台灣因之進入世界經濟體系。

在《百年迪化風華》書中,作者許麗芩細數了從迪化街出身的企業主故事,讓我們了解當年這些勤懇樸實的企業主打造的事業王國,是如何與常民生活連結。如被稱為台南幫的侯雨利、吳修齊、吳尊賢、高清愿等人,是從傳統商販(布行)起家,累積了商業資本,再投入製造業,創立台南紡織,繼而發展出多元經營的企業王國。當年紡織業帶動台灣經濟發展,如今迪化街周邊、永樂市場都還留有當年布業輝煌的痕跡。

又如統一企業的高清愿,他從紡織老本行轉到麵粉廠發展,締造了食品王國,繼之多角化經營零售、物流、貿易、投資等領域。便利商店的新紀元也是由統一企業所開啟,其取得7-Eleven總公司授權,並以創新服務模式改變了台灣民眾的生活消費模式,更是許多外國朋友對台灣便利生活的第一印象。

其他還有台灣人從小吃到大的可樂果、卡迪娜等老字號的「聯華食品」;從小攤子經營起家的光泉集團,之後創立了萊爾富超商連鎖通路。這些生活周遭的點點滴滴,都發跡於迪化街,迪化街可說是台北的「起家厝」。
 

老一輩的客人會特地到店裡來抓藥、取藥,這儀式感的氛圍帶有祝福的意涵。

老一輩的客人會特地到店裡來抓藥、取藥,這儀式感的氛圍帶有祝福的意涵。
 

成為市民生活風景的中藥行

中藥行是迪化街上另一道風景。「中藥材是透過河港貿易進來,中藥行才會集中在迪化街。」1973年就通過中醫師鑑定考試、黃長生藥行第二代經營者黃秀蓁解釋了中藥行與迪化街的緣由,「當年興盛時,十家店有九家是中藥行。」黃長生藥行則是在1984年進駐迪化街這一級戰區。

對新世代而言,很多家庭鮮少接觸中藥行,感冒是上西醫診所打針吃藥,生活與中藥八竿子打不著;但其實中藥行離我們一點都不遠,「在那個便利商店不發達的年代,中藥行就像現在7-11,幾乎含括一般人日常所需。」黃秀蓁說。第三代經營者廖庭妍接著舉例,像早上起床喝一杯薏仁漿,家庭烹飪常用的白胡椒,滷肉或茶葉蛋必用的滷包,四神湯的材料淮山、蓮子、茨實、茯苓;甚或炎炎夏日,人們喜歡來一杯退火的青草茶,消暑、去油膩的酸梅湯,秋季養生的銀耳蓮子湯,香港人煲湯愛用的桃膠,都是中藥材的一種。

至今踏入黃長生藥行,仍不時可見長桌上擺好一張張藥紙,老闆從後方藥櫃取出炮製好的藥材,一小撮一小撮地分配擺好,再一帖帖包摺整齊,空間中充滿藥材的香氣,這充滿儀式感的氛圍,老一輩的客人會特地到店裡來抓藥、取藥,「他們覺得這有祝福的涵義。」廖庭妍說。

粉紅色的藥紙上,不只有古意的藥材圖示與標語,還扼要地條列了燉煮說明,五個步驟,放入電鍋,外鍋兩杯水,按下開關即可,與以往我們聽到煎水藥就退避三舍的印象截然不同。

除了讓煎藥變得像傻瓜相機一樣聰明,黃長生藥行為了讓外國訪客也能夠親近中藥材,開發了多元商品,如歐美國家熟悉的熱紅酒香料包,日本客人喜歡泡澡產品,就順勢推出足浴包、漢方藥浴包、抗菌藥浴包,還有貼心媽媽的產婦藥浴包、月內補藥膳,為初生嬰兒設計的寶寶艾泡澡。廖庭妍指出,歐美朋友對於東方香料很好奇,也對台味的滷包很感興趣;漢方的茶包像是花草茶一般,與他們的文化習慣貼近,接受度也高。今年年初西洋情人節,黃長生藥行與晶華酒店合作推出的月老結緣茶,因為迪化街上的霞海城隍廟專司姻緣聞名,成功將中藥行連結在地文化。

黃長生藥行至今還維持著炮製中藥材的古法,「炮製法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透過炮製的過程,改變藥性,清潔藥材,使其發揮最大功能。」黃秀蓁也常在談話中與客人分享中藥的知識,希望藉由點點滴滴提醒,讓中藥重回常民的日常。
 

李日勝希望用南北貨找回年夜飯的傳統。

李日勝希望用南北貨找回年夜飯的傳統。
 

用南北貨找回年夜飯的傳統

當年,同安人來到大稻埕,看上此地的港埠條件,做起兩岸貿易,日久成為南北貨、中藥等批發集散地,自此也匯集了各路的商辦,要做南北貨生意就是到迪化街來,李日勝的家族就是其一。

阿公十幾歲就在迪化街謀生,家族也都在此落地生根。李日勝的母親王麗蘋嫁入李家後,跟在公婆身旁學習經營南北貨生意,1986年,成立「李日勝有限公司」,還以品牌的名字為兒子命名。已回家接棒的李日勝說起他對迪化街的記憶,「我小時候覺得這塊區域很不像光鮮亮麗的台北,這街區其實很傳統,」他再補充:「我講的『傳統』不是負面的,而是這邊有很多舊的人文、事物。」「在這街區生活,鄰居認得每一間住戶,會互相打招呼,這在台北很難找到這樣的地方。生活模式也是,這邊六點之後街上就空了,可是它的安靜不是死氣沉沉,而是大家休息了。」

但是遇到農曆過年就大大不同了,李日勝回想,「我們在除夕前三個月家裡就忙起來,開始調度、備貨。」平日商家就會把各式商品展示在騎樓,到了辦年貨的時節,一落一落的乾貨堆得店鋪像要滿溢出來,就是擔心客人無法從中挑到自己想要的。

到迪化街辦年貨是長久以來的習俗了,婆婆媽媽們會在年前跑一趟,為年夜飯加菜,或是公司行號逢年過節要送禮,迪化街是選物的首選。「來迪化街來買禮品是很優雅的,要買好的東西,慢慢品賞,精心挑選,讓客戶、朋友知道送禮者的心意。」因此在不同時間來逛迪化街,熱鬧和閑靜氛圍各不相同。

我們以為歐美旅客對乾貨陌生,對烏魚子不甚了解,李日勝反而說,乾燥是食物保存的手法之一,世界各地都有;烏魚子對東西方也不算陌生,法式料理和義大利菜都會用到烏魚子,只是處理方式是完全乾燥後磨成粉,作為調味料,用以增加香氣。李日勝以野生、台灣手工製作的烏魚子為主銷商品,強調只有台灣的風土才能製造出台灣獨一無二的風味。用台灣風土跟世界對話,食物是最容易搭接起的橋梁,在「李日勝」,東西方就以烏魚子開啟了文化交流。

南北貨是台灣年夜飯上的常客,但南北貨對不下廚房的新世代著實有距離感,「所以教育也是我們經營的重要環節,教客人如何料理,不要讓買乾貨的客人消失了。」他會用簡單的方式教客戶如何料理南北貨,成為桌上的一道年菜,「很多家庭的年夜飯是從微波爐叮一聲之後,大家才就坐吧!」李日勝玩笑地說,但是以前不是呦!以前是過了中午,一家人就慢慢聚集,七手八腳的準備,一起聊天話家常,那樣的氛圍和情境,原來這是李日勝想保留下的「傳統」。
 

內湖台北花卉市場

 

• 台北花卉市場

遇見台灣的四季

深夜,從中南部北上奔馳在高速公路上的貨車,有不少是為了趕赴凌晨四點在內湖台北花卉市場的拍賣。

凌晨四點開始拍賣花卉,結束後被送到理花區,再分送到花市的攤位。五六點,花店業者、花藝設計師、花藝教室便陸續進場採買所需的花卉,再晚一些,民眾也會來選花,挑一些生活用花,回去妝點日常;中午12點花商準時收攤,想買花就明日請早了。

財團法人台灣區花卉發展協會總經理黃麗娟一路導覽,一邊說:「台北花市是全台規模最大的花卉零售批發市場。空間分成三區:切花、盆花、資材,共有兩百多個攤商。整體來說, 80%是台灣本土的花卉,20%是進口花卉。」花卉來自全國各地,主產地有中彰投雲嘉南。秋冬是花卉的旺季,夏日天氣炎熱,不利花卉生產,因此也不時可見來自荷蘭、厄瓜多爾、南美洲、越南、澳洲、紐西蘭等國的進口花材,補足市場所需。

在花卉產業30多年,黃麗娟點出:「台灣的花卉消費最大宗用在宮廟祭祀,佔了三成多,台灣人農曆初一、十五要拜拜,做生意的商家初二也要拜拜,都要用花。再者,婚喪喜慶的業務用花,開店、升官、入厝等祝賀花卉。近年來花藝市場興盛,花藝教室採買的比重也約有三成。」

而對市場的變化,黃麗娟則分享她的觀察:「早年的傳統花卉指的就是菊花、玫瑰、唐菖蒲等,色彩也多是紅、白、黃、紫等傳統色系,但這十多年來,像是洋桔梗,文心蘭、百日草、非洲菊等,都是新興的花卉。在色彩上,各種顏色多元繽紛,如洋桔梗除了單色的粉、綠、白、紫外,還有雙色、鑲邊、漸層等選擇,而且隨著彩色花吸染技術的進步,花卉的色彩也更繽紛,總之就是種類、品種都變得更多元豐富了。」

而配花、葉材也讓人驚奇,以前是文竹、滿天星為大宗,而今攤位上各種油加利葉、龜背竹、武竹、巴西葉、山防風、南柏、山蘇、蕨類等,攤位上還有各種叫不出名字的葉子,姿態各異。來到盆花區,除了台灣厲害的品種蝴蝶蘭,株株開得爭奇鬥艷外,還見到送禮熱門的幸運竹、馬拉巴栗、多肉植物等盆景。

不時接待外國花卉專業團體來參訪,黃麗娟分享最常收到訪賓讚嘆台灣花卉市場的多樣化,小小的國度有這麼多樣的植物與種類,「光一個攤子就蒐羅了這麼多的品種,就可以窺見其背後的產業是有多麼的豐富了。」黃麗娟總結地說。

更多照片請至《台味風情.特色市集 迪化街、台北花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