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專題報導
深入鄉野.尋小米去 小米復耕的挑戰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深入鄉野.尋小米去 小米復耕的挑戰 圖片

深入鄉野.尋小米去 小米復耕的挑戰

台灣的小米顆粒細小,帶著特殊的風味,但小米不只是小米。
從太古時期開始,有部落就有小米。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的資料,1960年代全台小米種植面積達6,000公頃。小米是原住民的主食,是部落祭儀主要的祭品,一年四季流轉的節曆,均以小米為核心來計算。
隨著部落青壯人口外流,種植小米面積大幅縮減,200多種小米品種消失,小米失耕,連帶原鄉文化也失散零落,甚至有些部落釀的小米酒、豐年祭,都以進口小米取代,直到小米的復耕,亦復育了原生小米承載永續風土的路。

給IP翅膀,讓創作起飛 台灣內容產業推手──奇異果文創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給IP翅膀,讓創作起飛 台灣內容產業推手──奇異果文創 圖片

給IP翅膀,讓創作起飛 台灣內容產業推手──奇異果文創

數百年前,印刷術透過具有邏輯、線性特質的文字,建立「紙本閱讀」型態,讀寫文化因此誕生,並從基礎教育開始,構築人們的生活與世界觀;接著網路與聯網裝置出現,對文創產業來說,這些媒介革命、資訊革命,徹底翻轉了該型態,閱讀形式再也不受到紙張拘束,打破過去矗立在文字間的高牆,也開啟大眾除紙本外,另一種「閱讀」模式。這一巨變,讓承載知識、文化與娛樂的「內容IP(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以下簡稱IP)」成為主角,衝擊全球各大產業。
越來越龐大的創作及資訊內容,越來越便利的獲取途徑,宣告著以IP為(閱讀)核心的全球文創競爭時代來臨。

用利他光耀生命 社會企業種子在台開花結果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用利他光耀生命 社會企業種子在台開花結果 圖片

用利他光耀生命 社會企業種子在台開花結果

由利我到利他,台灣年輕世代的眼界和襟懷,在覺醒中改造提升。
頂著創業女傑特別獎光環的鄭惠如有著富足的成長歷程,卻沒有漠視社會上的貧瘠與悲悽,用社會企業、B型企業的理念,以女性溫婉的特質,帶領弱勢族群走出困頓,看到陽光。
撒下推動社會企業的種子,林以涵深耕近十年,社企流在世代變遷中,歡呼收割。喚醒沉睡的靈魂,因為自覺而改變,因為利他而實現自我。

閱讀台灣歷史地層 《亮光的起點》、《成為真正的人》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閱讀台灣歷史地層 《亮光的起點》、《成為真正的人》 圖片

閱讀台灣歷史地層 《亮光的起點》、《成為真正的人》

每回考古界有重大發現,總讓人驚訝,原來我們生活的地底下,是如三明治般的一層層,藏著不同的故事。曾經是滄海,或是桑田,堆疊不同時期的線索。學者們會取出大顆的貝殼研究,建立時代的大敘事;但同一個地層中,還有許多不甚起眼的魚蝦化石,卻也是當時生活的一景。
小說家用放大鏡細細端詳這些細瑣的化石,仔細用刷子清除土塵,爬梳更多的吉光片羽,在歷史的縫隙中,加入想像和推論,再透過書寫,完成如《亮光的起點》、《成為真正的人》的著作,挖掘出不一樣的台灣史。

讓移工的明天更好 移動人權特展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讓移工的明天更好 移動人權特展 圖片

讓移工的明天更好 移動人權特展

這首滅火器樂團的〈海上的人〉,道盡出外打拚的漂泊感,也正是離鄉背井移工們的心緒。多數民眾不了解移工在台灣的生活處境,他們彷彿社會裡隱形的存在。
今(2021)年,國家人權博物館邀集國內15個NGO組織,一同策劃移動人權特展,為大眾描摹移工處境。唯有提升社會整體的人權意識,才有機會讓促進移工權益這項使命,在眾人的盼望下緩步前行。

我們在台灣做出版 專訪出版人初安民、胡金倫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我們在台灣做出版 專訪出版人初安民、胡金倫 圖片

我們在台灣做出版 專訪出版人初安民、胡金倫

台灣自由開放的民主社會,形成活力奔放的輿論環境,也造就了蓬勃的出版產業。在這樣活絡具競爭力的場域,也吸引到各地華人爭相插旗,圓一個年輕時代就醞釀的文學夢,或掙一個對外向國際發聲的管道。這一回,我們專訪來自大馬的胡金倫、韓國華僑初安民,在海外長大的他們,為何選擇來到台灣?又如何情定出版事業,終身不悔?

江湖在走,法律要懂 法律白話文運動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江湖在走,法律要懂 法律白話文運動 圖片

江湖在走,法律要懂 法律白話文運動

《民法》中規定:「以日、星期、月或年定期間者,起始日並不算入,並且以期間末日之終止,為期間之終止。」
阿鬼,你還是說中文吧!!
──〈法律白話文運動.冷到法抖專題〉

中央書局回來了! 銘記歷史的思想基地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中央書局回來了! 銘記歷史的思想基地 圖片

中央書局回來了! 銘記歷史的思想基地

二十世紀初,巴黎的左岸咖啡館,來自歐洲各地的文人菁英譜寫下文藝狂潮的流動饗宴;同樣年代,遠東地區正逢日本殖民的台灣,林獻堂、林幼春、張深切、賴和等受到現代教育洗禮的知識分子與中部地方士紳,集結成立「中央俱樂部」,成為後來「中央書局」的前身。這裡曾是領銜台灣文藝思想的重鎮,百年來不同年代的風雅之士,都在此銘刻下重要的生命記憶……。

點亮樂生院的一盞燈 谷寒松神父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點亮樂生院的一盞燈 谷寒松神父 圖片

點亮樂生院的一盞燈 谷寒松神父

初遇耶穌會神父谷寒松(Fr. Aloisius (Luis) Gutheinz SJ),是在緊鄰輔仁大學校園旁的聖博敏神學院。有別於外頭的人車喧嚷,清幽的園區中,清一色的灰色低矮建築環繞著茵茵草木,呈顯出寧靜且莊嚴的美,而此地也是年過八旬的他工作、居住大半輩子的所在。

讓野生動物重返山林 野灣野生動物醫院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讓野生動物重返山林 野灣野生動物醫院 圖片

讓野生動物重返山林 野灣野生動物醫院

一隻隻受傷的動物,觸動了一群野生動物工作者的心。他們不忍東部的救傷資源匱乏,野生動物受了傷,只能費時送到南部或西部,往往錯過救援的黃金時刻。為此,他們在2017年成立「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全台奔走倡議,集合群眾募資的支持,2020年在台東池上成立東部第一座非營利的野生動物救傷暨復健中心。野灣至今救援超過140隻動物,小到蝙蝠,大至黑熊、野豬,讓野生動物回家,是他們最大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