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用影展說在地故事 英國北歐台灣影展
2022-03-28

「英國北歐台灣影展」2021年底回台舉辦,邀請歌手法蘭獻唱。(莊坤儒攝)

「英國北歐台灣影展」2021年底回台舉辦,邀請歌手法蘭獻唱。(莊坤儒攝)
 

邁入第四年的「英國北歐台灣影展」,2019年從倫敦開始,計劃逐年前進一個北歐國家舉辦影展,雖然受到疫情影響而被迫延宕,今(2022)年仍計劃在挪威繼續用台灣的電影,說台灣的故事,讓歐洲人更認識台灣。

 

因傷癱瘓的歌手李珮菁努力不懈地復健、影帝常楓年近百歲的瀟灑,在導演蔡明亮運用長鏡頭所展現的畫面裡,靜靜地訴說著令人感動的電影美學;歌手法蘭迷幻輕柔的嗓音唱著「親密愛人」的歌,迴盪在影院的空間裡;「又又美FotoShop」設置復古氛圍的場景,用舊式底片提供的拍照體驗,提醒著我們底片無法刪除:「不同時空裡按下的每一次快門,都像生命裡的一次決定。」

這是「英國北歐台灣影展」2021年12月在台南舉辦的最後一場影展現場。執行總監牛韻茹謝幕時感性地致詞表示:「我們終於回家了,把參與式電影的精髓帶回娘家台灣。」除了觀賞影片,技術總監葉宜婷設置了三頻道的互動錄影裝置,與影迷互動,也透過募資平台,匯聚來自台灣的支持。

從倫敦開始

2019年在倫敦開始的「英國北歐台灣影展」,首屆影展即創下62場售票場次,近7,000人觀影,其中七成的觀眾是第一次看到台灣電影。緊接著至冰島舉辦,成為亞洲第一個在冰島舉辦售票影展的國家,證明台灣電影在海外有其市場價值。

牛韻茹說,因為電影可以承載很多的符號,以一~二小時的時間,透過電影的畫面,看到台灣的街景、地貌。2019年3月在冰島放映時,正值大風雪,一位行動不是很方便的觀眾,每天搭公車到影展現場觀看,告訴策展人陳繪彌:「謝謝你們,讓我看到我這輩子都沒有辦法看到的台灣風景。」

亦是影展創辦人陳繪彌,人則在倫敦,因為時差關係,凌晨六點接受訪問,看到視訊螢幕裡台灣午後的綠意與陽光,不禁說:「因為疫情的關係,好久沒有回到台灣了!」

陳繪彌從四歲開始,跟著機械工程師的父親依工作所需,旅行了20多個國家。說起對台灣的鄉愁,陳繪彌從父親懷念台灣時所說的故事,還有從文學、電影裡,捕捉對台灣的印象與回憶。但想用影展來說台灣故事的起心動念,是她發現,還有很多人不認識台灣。

影展舉辦前,學建築、電影出身的陳繪彌,2018年透過在英國指標性的八所大學影視藝術相關系所舉辦的學生影評人競賽中發現,參與的大學生與研究生,不只不認識台灣,甚至連「台灣」這個國家都沒有聽過,「這是很真實的事。」她強調。

呈現多樣性的台灣

作為長期旅居海外的台灣人,陳繪彌思考台灣到底是什麼?是侯孝賢導演《悲情城市》裡50~60年代的台灣?還是陳芯宜導演的電影《流浪神狗人》裡,有山林與稻田的台灣?

為了策劃影展,2018年陳繪彌回到台灣,看了400多部電影,開始規劃為期五年的影展,以英國為據點,每一年到一個北歐國家舉行,並以「主題式影展」方式,把台灣介紹給英國與北歐的民眾。

「在國外,一提到台灣,最先都是用政治的角度來看台灣與中國關係,但我想用文化的角度來介紹台灣,台灣與整個亞洲相比,有多元的族群,有一個很善良的氣質,具有非常包容的體質。」陳繪彌說。

她因此策劃的第一屆影展以「過敏體質」為主題,影展片單從原住民抗爭、同志議題、無家可歸者到戒嚴歷史等議題,呈現出在其他華語世界或國家可能因言論審查無法拍攝或播放的議題,但在享有言論自由的台灣,可以盡情探討與呈現,並藉此呈現台灣的多元,也因為行銷得宜,吸引到十分多元的觀眾,觀眾也覺得驚豔,台灣有如此多的面向。

陳繪彌與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合作,搭建了一座虛擬實境的電影院,在英國放映導演蔡明亮的VR電影《家在蘭若寺》,展現前衛VR科技的藝術美學。影展同時,亦邀請了蔡明亮、陳芯宜、魏德聖、黃信堯等13位電影藝術工作者親身出席座談,在倫敦、冰島兩地掀起一波台灣電影熱。

這些導演展現了台灣豐沛的創作能量,陳繪彌舉例說,冰島與台灣有很微妙的類似之處,兩國都是小國、島國,像冰島是如《星際大戰》、《權力遊戲》等史詩影劇拍攝之地,但冰島本身製作的都是小成本的電影。但台灣卻有導演魏德聖能夠拍出史詩巨片《賽德克巴萊》,成本超過台幣五億元,藉此展現台灣的不一樣。

陳芯宜導演則是打破歐陸媒體的刻板印象,發現台灣有如此堅持影像創作的女力導演,她的紀錄片《行者》拍攝編舞家林麗珍和她創立的「無垢舞蹈劇場」舞團,一拍就是十年,顯示了台灣的韌性與堅持。
 

「影展」回到台灣舉辦,台灣影迷展現溫暖的回應與互動。(莊坤儒攝)

「影展」回到台灣舉辦,台灣影迷展現溫暖的回應與互動。(莊坤儒攝)
 

策展背後的努力

陳繪彌接受倫敦電影製作人,亦是她策展夥伴Georgina Paget的建議,電影作為大眾藝術,不應該只限於學術圈,必須在電影院播放,才能真正吸引更多普羅大眾前來觀影。但售票的作法,卻增加了策展的難度。

憑著紮實的田野調查與背後細膩的付出,「英國北歐台灣影展」在第一年就被國內外媒體爭相報導,成為英國電影協會認可的電影節,與行之有年的日本電影節、韓國電影節、東亞電影節等影展並列,列為同一級別的影展,並且票房全部售罄,甚至有影院片商主動詢問第二屆的選片。

這背後還有一段「三顧茅廬」的故事:為了爭取與英國泰德美術館合作,陳繪彌與策展夥伴不停地寫信給泰德的策展人,希望爭取喝一杯咖啡的時間。經過毫無音訊的四個月後,終於泰德美術館先驅者計劃的資深策展人 Andrea Lissoni答應給予15分鐘的面談時間,結果是不僅泰德答應合作,在主場館推出「蔡明亮單元」,雙方的合作還延續到第二屆。

第二屆的主題是「未癒之傷」,聚焦在環保意識和民主運動,陳繪彌想要展現台灣與英國都是這兩項全球性議題先驅的理念。影展當下,遇到Covid-19疫情爆發,卻超出預料,票房賣到七成,此次仍是與泰德現代美術館合作,籌劃藝術家陳界仁、導演柯金源的專題,邀請環保團體Extinction Rebellion參加對談,從柯金源導演的電影《前進》來看台灣的環保運動,並且有音樂人Maxwell Sterling、Kenichi Iwasa的演出,現場舉辦讀書會,參與式影展一結束,緊接著疫情大爆發,倫敦封城。

2022年影展在挪威

今年在挪威的台灣影展將以「融貌」為主題,陳繪彌想傳達「台灣是夢想之地」的理念,就像馬來西亞籍的蔡明亮曾對英國的媒體說,台灣能夠讓他自由創作,不用擔心能說什麼,不能說什麼。還有像李安、楊德昌這些電影人,曾受台灣培育,到海外追求夢想,有人則是回到台灣,繼續他們的電影夢。原先預計三、四月舉辦,受疫情影響可能延至六、七月的影展,計劃邀請2021年國家文藝獎得主、代表台灣獨立製片的導演黃明川參與座談。

「北歐台灣影展」希望明年繼續前進北歐的影視基地丹麥,介紹台灣新導演掀起的新浪潮。陳繪彌同時也在接洽與瑞典的VOD平台合作,策劃「向大師致敬」的專題與對話。「芬蘭台灣影展」 的主題目前先鎖定台灣紀錄片專題,展現台灣製作影像故事對世界的態度。

由於自第二屆影展起即缺少政府資金的奧援,「影展」決定回到台灣,希望藉由台灣影迷的黏著度與動能,共襄盛舉,並透過群眾募資,募集足夠的資源,帶著台灣的故事與電影,繼續前進英國與北歐。

更多照片請至《用影展說在地故事 英國北歐台灣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