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跨出舒適圈,走向國際,提供自己的力量與服務,證明青年世代不是人微言輕,也能成為伸出援手的一份子。但是在提供幫助之餘,少有人認真思索「志工」兩字的真義。江卓鴻曾經質疑「志工」存在的必要,如今他自己找到解答,以「永續」為宗旨,以「研究」為解方,他對合作下的定義,不只是「cooperate」,更是「collaborate」,為著同一個信念,一起邁向永續世界共好的願景。
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跨出舒適圈,走向國際,提供自己的力量與服務,證明青年世代不是人微言輕,也能成為伸出援手的一份子。但是在提供幫助之餘,少有人認真思索「志工」兩字的真義。江卓鴻曾經質疑「志工」存在的必要,如今他自己找到解答,以「永續」為宗旨,以「研究」為解方,他對合作下的定義,不只是「cooperate」,更是「collaborate」,為著同一個信念,一起邁向永續世界共好的願景。
法國籍的血液製品專家、臺北醫學大學醫學工程學院副院長白台瑞(Thierry Pierre Robert Burnouf),推動國際學術研究的合作,透過知識的傳承與研究的突破,帶領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殿堂發光發亮。在台灣居住超過十年,並且拿到台灣身分證的他認為:「長留在台灣是一個快樂的選擇。」
「若不是我,還有誰?若非此刻,又待何時?」這是英國女演員艾瑪.華森於聯合國HeForShe性別平權活動的致詞。
2018年外交部青年大使黃鈺雯,談起艾瑪.華森擔任聯合國女性親善大使時的演講,依然感到熱血沸騰。從高中開始,她就不斷尋找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這段致詞讓她反思:「自己,就可以是改變的起點。」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情勢,她選擇就讀文藻外語大學的國際事務系,接受學術訓練、積極參與外交活動。近年,她也投入教育機構Design for Change, Taiwan (DFC Taiwan)培育下一代設計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據國家圖書館今(2021)年4月所公布去年台灣圖書出版趨勢報告,台灣新書出版量連續三年下滑,且來到了廿年來的新低點。數位時代帶來了挑戰,傳統的紙本書不再受青睞,過往的讀者究竟去了哪裡?
台灣的小米顆粒細小,帶著特殊的風味,但小米不只是小米。
從太古時期開始,有部落就有小米。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的資料,1960年代全台小米種植面積達6,000公頃。小米是原住民的主食,是部落祭儀主要的祭品,一年四季流轉的節曆,均以小米為核心來計算。
隨著部落青壯人口外流,種植小米面積大幅縮減,200多種小米品種消失,小米失耕,連帶原鄉文化也失散零落,甚至有些部落釀的小米酒、豐年祭,都以進口小米取代,直到小米的復耕,亦復育了原生小米承載永續風土的路。
數百年前,印刷術透過具有邏輯、線性特質的文字,建立「紙本閱讀」型態,讀寫文化因此誕生,並從基礎教育開始,構築人們的生活與世界觀;接著網路與聯網裝置出現,對文創產業來說,這些媒介革命、資訊革命,徹底翻轉了該型態,閱讀形式再也不受到紙張拘束,打破過去矗立在文字間的高牆,也開啟大眾除紙本外,另一種「閱讀」模式。這一巨變,讓承載知識、文化與娛樂的「內容IP(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以下簡稱IP)」成為主角,衝擊全球各大產業。
越來越龐大的創作及資訊內容,越來越便利的獲取途徑,宣告著以IP為(閱讀)核心的全球文創競爭時代來臨。
由利我到利他,台灣年輕世代的眼界和襟懷,在覺醒中改造提升。
頂著創業女傑特別獎光環的鄭惠如有著富足的成長歷程,卻沒有漠視社會上的貧瘠與悲悽,用社會企業、B型企業的理念,以女性溫婉的特質,帶領弱勢族群走出困頓,看到陽光。
撒下推動社會企業的種子,林以涵深耕近十年,社企流在世代變遷中,歡呼收割。喚醒沉睡的靈魂,因為自覺而改變,因為利他而實現自我。
每回考古界有重大發現,總讓人驚訝,原來我們生活的地底下,是如三明治般的一層層,藏著不同的故事。曾經是滄海,或是桑田,堆疊不同時期的線索。學者們會取出大顆的貝殼研究,建立時代的大敘事;但同一個地層中,還有許多不甚起眼的魚蝦化石,卻也是當時生活的一景。
小說家用放大鏡細細端詳這些細瑣的化石,仔細用刷子清除土塵,爬梳更多的吉光片羽,在歷史的縫隙中,加入想像和推論,再透過書寫,完成如《亮光的起點》、《成為真正的人》的著作,挖掘出不一樣的台灣史。
這首滅火器樂團的〈海上的人〉,道盡出外打拚的漂泊感,也正是離鄉背井移工們的心緒。多數民眾不了解移工在台灣的生活處境,他們彷彿社會裡隱形的存在。
今(2021)年,國家人權博物館邀集國內15個NGO組織,一同策劃移動人權特展,為大眾描摹移工處境。唯有提升社會整體的人權意識,才有機會讓促進移工權益這項使命,在眾人的盼望下緩步前行。
台灣自由開放的民主社會,形成活力奔放的輿論環境,也造就了蓬勃的出版產業。在這樣活絡具競爭力的場域,也吸引到各地華人爭相插旗,圓一個年輕時代就醞釀的文學夢,或掙一個對外向國際發聲的管道。這一回,我們專訪來自大馬的胡金倫、韓國華僑初安民,在海外長大的他們,為何選擇來到台灣?又如何情定出版事業,終身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