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各樣的砂輪產品。
砂輪不是用沙做的輪子,或是運沙子的輪船;而是可以對塑膠、木頭、鋼鐵等各種材質進行磨削的工具。中國砂輪公司也不是台灣或中國大陸的國營企業;而是立足於鶯歌的一家私人傳統工廠。
但這家砂輪工廠持續專注「研磨」的本領,不僅是台灣本地最大的「磨」王,可以製造約十萬種砂輪,從直徑1.55公尺用於研磨船隻曲軸(crankshaft)的大砂輪,到最薄0.03mm的切割刀,用於切割奈米級晶圓。中國砂輪再循著砂輪高速旋轉的軌跡,跨足半導體業製程使用的鑽石碟與再生晶圓,擴展全球市場,市佔率均高居世界第二。
北部陰雨綿綿,走進位於新北市鶯歌中國砂輪企業(以下稱「中砂」)的工廠,磚造的牆面,充滿歷史氛圍的廠房,還被鶯歌區公所列為古蹟建築。廠房裡傳出磨修粗胚,機器傳動軸滾動的聲音,震耳欲聾。大大小小、五顏六色的砂輪,像一塊塊糕餅,隨著模具而出,準備送進高溫窯爐中燒製。
「中砂每20年就有一個轉型,以將工件磨得細、磨得精的傳統砂輪為核心,做出高效率的鑽石砂輪,以及運用在半導體製程的再生晶圓與鑽石碟。」中砂執行長謝榮哲說。再生晶圓必須在無塵室的環境中生產,分廠設在新竹竹北、湖口與苗栗竹南科學園區內,讓中砂既是傳統製造業,也是半導體材料製造廠。謝榮哲戲稱,常在竹北廠與美國客戶用英文開會,到了湖口廠與日本客戶用日文溝通,回到鶯歌廠換講台語。
從做碗盤到做再生晶圓
中國砂輪的前身是金敏窯業,曾是鶯歌生產鍋碗瓢盆產量第一的工廠。但老闆林長壽發現,由於窯業技術門檻低,員工只要技術熟練就離職另起爐灶。1953年林長壽偕同女婿白永傳,轉型生產技術門檻高的砂輪,1964年改名「中國砂輪」。隨著台灣從輕工業到重工業的蓬勃發展,涉及切割、研磨的產業都需要用到砂輪,中砂又能針對客戶需要客製化不同的產品,年產上千噸的砂輪,奠定台灣第一的地位。
說到中砂轉型的契機,是因當時砂輪的營業額停滯不前。第二代接班人林心正,縱使將傳統砂輪升級為高階精密的「鑽石砂輪」,拓展出新的商機,他仍居安思危,1997年決定委託工研院機械所研發「再生晶圓」量產技術,條件是一定要用到「砂輪」這項工具來「磨」矽晶圓。
林心正砸下十億元在竹北興建廠房,由帶領研發團隊的謝榮哲進行人才與技術的轉移,開始生產再生晶圓。
當時林心正對團隊說:「我只是擴建舞台,讓你們去表演。」謝榮哲回憶:「我全心全意投入研發,但心中卻是忐忑不安。尤其是美、日大廠一聽要取代傳統lapping方式,均表示用砂輪來輪磨矽晶圓,不僅容易破且效率會不好,真的讓我心都涼了半截。」長達兩年的製程開發,謝榮哲與團隊最後用技術克服同業眼中的不可能,成為全世界第一個使用輪磨方法做再生晶圓的工廠,而且具有材料消耗少,易自動化,以及製程可以減少化學藥品汙染的優點。
「我永遠記得,2000年3月我們接到台積電的第一筆再生晶圓的訂單,證明我們的產品可以被市場接受。」謝榮哲低聲地說:「當時中砂一年營業額才10億元,林董卻陸續投入了10億元的資金,如果失敗,搞不好公司會倒掉……。」
這個「如果」並沒有發生,而且對台灣半導體廠來說,過去必須向日本洽購再生晶圓,現在能夠向台灣在地的公司採購,大大節省來回運費與採購成本,對時間就是金錢的半導體業與志在擴張專業領域廣度的中砂而言,是雙贏。隨著晶圓廠從8吋、12吋的成長,中砂跟著開闢不同產線,推出不同尺寸的再生晶圓,由於品質穩定,除了聯電、力晶等國內業者,美國大廠Intel、美光都是客戶,讓中砂成為全球市場的領先者。
寶劍鋒從磨礪出
1996年同步進行的還有鑽石碟。當時半導體業的晶圓因應化學機械研磨(CMP)製程,需要鑽石修整器,找上研磨專家「中砂」,表達是否能把砂輪技術運用在生產鑽石碟上。中砂的團隊歷經辛苦的試驗、研發,2000年開始利用鑽石砂輪的技術,製造晶圓CMP製程用的鑽石碟,由於品質穩定,2002年台積電還給予中砂免檢驗入庫的廠商認證。
以前台灣的半導體廠大多向美國3M廠採購鑽石碟,能向本土業者採購,節省成本之餘,中砂派遣業務工程師直接進駐半導體廠,若遇到問題,可以馬上解決,與客戶建立緊密的關係。
利基產品要能行銷全世界,研發強度是必要條件,中砂累計已申請 452個專利,有效專利仍達155個。謝榮哲低調地說,專利是對外,對內還有各種產品製程、配方等營業秘密的know how,是中砂得以領先對手的原因。
「最重要的是中砂有傳統砂輪的基礎,從傳統磨料的砂輪,到鑽石砂輪,再到再生晶圓與鑽石碟,我們的基礎工都很紮實。」副董事長白文亮分析,中砂以「磨」為核心的專長,是中砂能從黑手的傳統製造業,跨足半導體產業,一路升級的原因。
具有資訊管理博士學歷的白文亮,說起話來循循善誘:「對想永續經營的企業來說,產品有其生命週期,一項明日之星產品,進入盛產期時可以是金牛(cash cow),在市場同質產品競爭下,沒有多久可能變成價格崩跌的看門狗。傳統砂輪是中砂營利的第一曲線;我的二哥林心正以再生晶圓、鑽石碟追求中砂的第二曲線、第三曲線。」
20年來,再生晶圓與鑽石碟為中砂帶來四百多億元以上的產值,兩種產品不只是台灣第一,全球市佔率均高居世界第二。
梅花香自苦寒來
企業的成功,員工的工作動力與對企業認同感,是很重要的因素。已在中砂服務21年的謝榮哲認為,中砂員工其實受共同創辦人白永傳的影響很深。地方上盛傳一種說法,對論及嫁娶的雙方,只要聽說對方是中砂員工,就會欣然應允,「中砂」二字是「掛保證」的招牌。
原來,砂輪的研磨原理,是以比研磨材質更硬的砂輪來進行研磨,例如磨塑膠、電木用氧化鋁砂輪,對鎢鋼、面板、光學玻璃要用更硬的鑽石砂輪。但中砂的創辦人白永傳對人卻是採取「以柔克剛」的方法。
白永傳因家裡貧困,日治時期從台北板橋沙崙國小校工做起。
他特別感恩岳父林長壽的提攜,支持他到日本留學,因此白永傳基於「報恩」的理念,出資捐建母校沙崙國小等超過七所學校的大禮堂、興建鶯歌林長壽紀念圖書館;他亦資助員工與子女進修,累計中砂對員工子女發放的獎助學金,以及十年以上的資深員工,贈送三錢以上的金幣,至今已超過一億元。中砂亦出資讓20多個來自機械、地質、材料等不同背景的高階主管進修EMBA,拓展經營視野。
在中砂服務超過60年,從基層升至副總的官秋雄提到,創辦人白永傳知道員工要為子女交學雜費,總是提前在七、八月讓員工領「年終獎金」。1970年代遇到了一波經濟不景氣,創辦人知道員工用薪水養家,只能靠加班費繳房貸,當時工廠沒有那麼多訂單,他還是讓員工加班,做好的砂輪變成庫存品,還特地去租廠房來存放。這種因真心相待的領導風格,換來員工的忠誠相隨。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白永傳「寬」以待員工,卻「嚴」以律自家人,嚴格要求三子、副董白文亮從辦事員做起,就連2020年新接班擔任董事長的孫子林伯全,一開始也要與作業員一起輪夜班,體驗基層員工的辛勞。
不過,接觸中砂的廠商,常會私下納悶,為何前任董事長林心正姓林、兄弟卻姓白。
原來,林長壽只有六個女兒,沒有兒子,他看好勤奮好學的白永傳,將當時畢業於台北第三高等女中(現為中山女高)的長女林英昭許配給白永傳。二家依婚前協議,也就是台灣民間俗稱抽「豬母稅」的習俗,讓白永傳的二子姓林,成為林家子嗣,並且傳承家業。
第二代林心正聚焦中砂核心專長,創新再生晶圓、鑽石碟的產品,2005年將中砂股票上市。不料不喜歡看醫生的林心正,身體不適卻隱暪著家人,2010年送醫後一病不起。這其中,由大哥白揚亮暫時接班,謹守父親守著林家的遺訓,順利交棒給二弟妹林陳滿麗、姪子林伯全。
隨著產業發展,砂輪的產值逐年縮小,再生晶圓與鑽石碟逐年增加,讓以砂輪起家的中砂充滿危機感。
中砂三年前先是併購鴻記工業、金力泰國公司,進行策略性整合,並且與日本生產玻璃瓶最大的廠商山村硝子合作,跨足光學領域,生產膜造玻璃鏡片,擴展事業版圖。至於執行長謝榮哲常說:「只有砂輪是活不下去,沒有砂輪是不想活」,目前仍要以核心的砂輪事業,朝向「研磨解決方案」智慧製造與服務中心的願景邁進。對中砂而言,能夠從磨豆漿升級到磨矽晶圓,年營業額從500萬元到50億元,超過一甲子的淬濿磨練,證明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