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磁器第二代接班人廖伯祥,以一貫踏實穩健的步伐,開啟大同磁器的歷史新頁。
一團黑乎乎的泥土,在烈火的高溫炙燒下,幻化為晶瑩剔透的瓷器,讓世界為之驚豔。由淡水竹圍廠開始,大同磁器的每一步,都代表著台灣自製瓷產品的突破與演進。1963年產出台灣自製的第一件瓷器產品;1985年成為業界第一取得國家正字標記使用權之企業,迎向國際,大同磁器是台灣人的驕傲。
伴隨日常生活一甲子的大同磁器,也跟隨時代演進的腳步,致力全面自動化,以環保理念,翻轉傳統工業的負面刻版印象。為提升營運績效,進行產品轉型,跨足建材業,以〈天石〉瓷磚守護國人足下的安全性。經營模式也棄舊謀新,以一條鞭的客製化服務,貼心滿足客戶全面性的需求。
精瓷,總為美食加分
佳餚當前,精美的食器,絶對是最佳幫襯。一甲子以來,大同磁器始終在餐桌上扮演加分的角色。「回溯源頭,要歸功於我的祖父。」大同磁器第二代接班人廖伯祥仰頭回憶起童年時,大同磁器從無到有的往事。
台灣光復初期,在大同磁器成立前,台灣並沒有精瓷製品,只有陶製品。原因出在缺乏技術和沒有原料。大同磁器前董事長廖長庚,原本承接父親廖嘉祿從事鑄鐵食具的銷售,進口日本的各式餐具。一個偶然的機緣,在家族聚會時,興起籌募資金,合建瓷器工廠。
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的竹圍廠是大同磁器發源的地方。「當時是用一塊錢,取得日本的技術指導。」廖伯祥說起父執輩建廠時的一段奇妙機緣,仍覺得不可思議。接受日本教育的廖長庚和親戚陳錦堂等人,多次赴日洽談建廠事宜,獲得當時日本三鄉陶器株式會社(精工愛普生集團)情義相挺,協助建廠。
自1960年引進國內第一座隧道式素燒窯、還原本燒窯、烤花用窯爐,並連帶備齊產製流程中的石膏模、匣鉑、轉寫紙印刷等附屬設備,大同磁器成為國內第一家一貫作業的最新式瓷器工廠,進行量產,它衝破了過去陶製品的限制,做出了高品質瓷製品,是台灣陶瓷產業上最重大的里程碑。
除了高超的技術,原料更是精瓷的靈魂。「台灣瓷土的成分不能滿足需求,而且也日漸枯竭。」在日方的技術支援下,大同磁器從英國、紐西蘭與香港引進黏土和高嶺土;進口日本、韓國的陶石、矽砂和長石。1963年8月10日產出國人自製的第一枚完全磁化產品。「聽長輩們說,那時真是風光一時,經銷商都捧著現金,在廠房裡搶貨。」廖伯祥笑著說。
「燒窯,燃料很重要。」為了擴大產量,壓低成本,1966年,大同磁器轉而到新竹香山籌建第二廠。「為了方便取得當地豐沛的天然瓦斯燃料。」廖伯祥解釋。十年後,又在新竹縣新埔鎮太平窩成立第三廠。「那是大同磁器的快速成長期。」廠房面積由7,600餘坪到16,000餘坪,一路倍數成長。「1985年2月,公司榮獲國內陶瓷日用餐飲具,國家正字標記使用權,是業界第一家。」輝煌的年代,大同磁器成為國人信賴的品牌。「那時候很多公司都把大同磁器當成必選的禮品,或是購買商品時的贈品。」無論是饋贈或是活動摸彩,都可以看到大同磁器的身影。大同瓷器萬壽系列喜慶吉祥的花色,象徵富貴榮華,在婚嫁喬遷時,往往是最討喜的角色。
精進,才能引領風潮
台灣首件強化瓷品,也是大同磁器的技術突破。「嬌貴的瓷器,最怕的是不小心碰撞,造成缺角。」精巧美麗的瓷盤、瓷碗,往往有脆弱易碎的缺點。樸實耐用的陶器,又偏於厚重粗糙。為了滿足最大的客戶群──飯店和餐飲業的需求,大同磁器不斷地精進。「我們改良原料和配方,做出不容易破損的強化瓷。」強化瓷是大同磁器的驕傲,它結合陶器和瓷器的優點,在典雅精緻的晶瑩剔透裡,加強硬度和韌性,大大提升耐用度。無論是職人或是家用,都能安心。「產品強度經過測試,每平方公分可以達到900公斤以上。」餐廳專用的系列產品,經得起廚房忙碌作業中的摔落碰撞,克服了餐飲業因為餐具缺角破損,而必須經常更新的耗損難題。
「全白的碗盤,也是由大同開始做的。」無論是玻璃般的晶瑩,還是象牙白的典雅,一個不同於業界的創意,用純淨取代繽紛,一上市,又造成轟動,至今仍然受到市場歡迎。
大同磁器產品多樣化,其中全白系列碗盤,用純淨取代繽紛,一上市,造成轟動,至今仍然廣受歡迎。
環保,與潮流接軌
「我們也有精緻花草系列。」為了克服鉛、鎘等重金屬會釋出毒性的難題,大同磁器用釉下彩的技術,把花色圖案的色料封存在釉下,不但產品色澤光鮮,而且永不脫落,同時符合食器檢測安全。不斷地研發創新,與國際潮流接軌,讓品質成為台灣之光。「我們的產品,和國外知名的品牌並列,品質毫不遜色。」廖伯祥說。
「現在的窯燒技術,可以滿足各種不同的形狀。」發揮創意的奇特造型食器,讓餐具不再侷限在方圓之間。「我們可以滿足中式或西式料理的全面性需求。」以無國度的發想,出奇制勝,創造高附加價值,成為餐桌上最吸睛的道具。「現在大多用滾筒窯,溫差小,速度快,成品穩定度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同磁器用精良的設備,生產出傲人的產品,為國人的餐桌增添光采。
投注一生心血在大同磁器的前任董事長江澄鐀,過去以節能減碳的環保觀點,不斷地改良設施。廖伯祥說明:「燒窯是要接觸高溫,又費體力的勞力密集產業。」在當時台灣窯燒產業不斷萎縮的趨勢下,江澄鐀於2018年時,把產線集中在新埔廠,同時完成產銷合一。「他將員工人數由1,300多人,減少到150人。」採取全面自動化,大幅減少人力。「我們也一直在改善廠區的空氣品質。」降低製程中的粉塵量,擺脫陶瓷產業是污染源的宿命標籤。
天石,守護足下安全
「老年化社會,選擇適當的建材,可以提高生活的安全性。」大同磁器再跨足建材業,為國人打造行的安全。「機場、捷運站的地面,都是使用我們生產的天石。」命名為〈天石〉的窯燒花崗石,製造地磚、導盲磚等系列產品,讓大同磁器成為建築業的寵兒。
「這也是由環保來發想的。」因為整片的天然石材日益稀少,而且運送不易,同時需要切割等工序,耗費人力金錢,過程中也容易造成污染。大同磁器進口具有天然花崗岩成分的散料,作為〈天石〉的主要原料,再添加高嶺土和長石,高壓成型後,用攝氏1280度的高溫焠煉燒結,不上釉,形成天然的粗糙表面,增加摩擦力,提升止滑係數,保障行走的安全性。
「大同磁器可以做到完全客製化。很多人行道以及車道,都是舖設我們家的窯燒花崗石。」廖伯祥說。「可能你正在用的碗盤,踩的地磚,就是我們大同生產的。」
因為可以調整配方比例和尺寸,依照客戶需求量身訂製,大同磁器轉戰建材業,一樣做到風生水起。由餐具到建材,由桌上到腳下,用一種你不在意的平凡,無縫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看似平淡,卻恆久燦爛。
傳承,更要開啟新頁
「其實大同磁器除了使用,還有蠻多人收藏的。」廖伯祥說。大同磁器碗盤圖案的轉換,由早期模仿日式,到本土化,逐步加入古典花鳥、西式圖騰、卡通圖案,印證時代的變遷。翻到碗底,印記的印刷方式,由手寫蓋章到網版轉印,記錄著台灣瓷器產業中,一甲子以來技術的演進。某位收藏家有一款同時印有大同公司和大同磁器LOGO的盤子,十分珍貴。「我們和大同電器其實完全沒有關係,但是透過那次的聯名合作機會,大同電器的知名度,讓大同磁器跟著沾了光。」
家族集資以祖父之名成立的嘉祿文教基金會,常年推廣陶瓷藝術,舉辦瓷盤彩繪課程,不定期到各級學校和民間企業推廣及培育師資。「大同磁器扮演忠實的後援代工角色。」負責提供學員使用的素材,以及彩繪後的燒製,共同為傳承盡一份心力。
「以前是交由經銷商代售,以後則是要直接面對客戶。」這種以一條鞭的經營模式,能讓客戶一站式滿足。「我們由單一製造業,轉型為服務業。」廖伯祥解釋,以B2C的理念,直接面對客戶。除了提供自家產品,更依照客戶需求,代購所有的周邊商品,以套裝式(package)服務,讓客戶省心省力。
「我們才剛搬來不久,一切還沒有就序。」新的營運展示中心設有充裕的庫房,以及展示空間。第二代掌門人廖伯祥,是家中八位手足中的唯一男丁,在父執輩的栽培下,歷經20多年的歷練,順利接班董事長。「這是最溫暖幸福的使命。」廖伯祥要用全新的經營模式,以一貫踏實穩健的步伐,開啟大同磁器的歷史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