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房子是你更大的軀殼。它在陽光下生長,在夜的寂靜中安歇,而它並非沒有夢想。你的房子不做夢嗎?它不曾夢想離開城市前往樹林或小山頂嗎?
紀伯倫《先知‧房子》
你的房子是你更大的軀殼。它在陽光下生長,在夜的寂靜中安歇,而它並非沒有夢想。你的房子不做夢嗎?它不曾夢想離開城市前往樹林或小山頂嗎?
紀伯倫《先知‧房子》
位於台東市區,竣工於1960年的公東高工聖堂大樓,是瑞士建築師達興登(Justus Dahinden)的作品。
不知您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身在擁擠的台北都會,天空被高樓切割成一塊塊、一角角,破碎得讓人心情鬱卒;要驅車往盆地邊緣走,才能遇見像碗公倒扣的一整片完整天空,和在碗底飄盪的白雲,碗的邊緣是連綿的山群,被各式不同深淺的綠意環抱,心境不自覺地開朗起來。對於自然,人們總不由自主有一分嚮往與眷念,但是住在都會裡,自然卻是遙不可及。
在一個又是艷陽、又打著響雷的午后,《台灣光華雜誌》與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共同在思劇場進行「移動中的東南亞──從新住民看新南向」座談,與會人士不約而同提到,新住民在台灣,不只豐富了台灣文化的多元,也展現了無窮的生命力!
鋼鐵總是冷凜堅硬,塑膠顯得廉宜輕巧,更貼近於自然的木頭,則是多了一份溫潤與沉穩。木材是一種古老的素材,與人類文明相濡以沫,從千年古剎,到大船小舟,不同的地域經緯、風土民情,都懂得善用來自大地的恩澤。
因母親罹癌逝世,心中的不捨與不平,成為改變的契機,激發了德盟檢視儀器總經理曾湘德,從生產工業內視鏡轉而研發醫療內視鏡,成為目前台灣唯一垂直整合研發、設計、製造到維修的高階內視鏡廠商。
在台灣,有一群孩子小時候由東南亞籍保母照顧,即使彼此語言和文化不同,但經過長時間的相處,卻發展出家人般的感情。這樣的連結沒有隨著保母離開而中斷,長大後的孩子,藉著認識東南亞文化、關注移工議題,延續他們對「第二位媽媽」的思念,從他們的角度,也反映出家護移工在台灣的生活與挑戰。
明亮動人的插畫,實用的生活資訊,深度探索的話題,讓人一翻閱即不忍釋手。看到版權頁,才發現這是公部門出版的刊物。
「媽媽你看,是挖土機耶!」幼小的孩子看到工地機具,總是像發現寶藏般雙眼發光,而揮汗蓋房子的師傅,也彷彿他們心中的英雄;但曾幾何時,長大後的孩子,不再好奇圍籬裡的世界,圍籬內外成了平行時空。所幸,透過書籍、戲劇、展演場域,我們得以感受與一探工地裡那股認命不認輸的生命力。
不傳聖旨,不寫咬文嚼字的公文,當代公部門想要跟民眾溝通,請出了十八般武藝精通的社群小編。小編們要創意有哏,還幾乎有求必應,他們闢謠打假,從生活擷取靈感,結合時事,轉譯政策,說給您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