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育達科技大學推動新南向國家教育政策成效優異,今年吸引了280位嚮往臺灣的越南新生來臺就學,盼能在臺學得知識與技能。為了幫助離鄉背井的外籍生更快適應且能在臺灣有安全舒適的生活,移民署苗栗縣服務站於11月23日前往育達科技大學關懷新生,宣導居留權益及各項生活須知,幫助他們能掌握保障自身權益的重要訊息,讓學生們對於未來在臺生活更加安心又信心。
苗栗育達科技大學推動新南向國家教育政策成效優異,今年吸引了280位嚮往臺灣的越南新生來臺就學,盼能在臺學得知識與技能。為了幫助離鄉背井的外籍生更快適應且能在臺灣有安全舒適的生活,移民署苗栗縣服務站於11月23日前往育達科技大學關懷新生,宣導居留權益及各項生活須知,幫助他們能掌握保障自身權益的重要訊息,讓學生們對於未來在臺生活更加安心又信心。
台中市新住民學習中心聯合成果展今(25)日在東勢區中山國小登場,邀請新住民家庭及山城在地民眾齊聚一堂,共同品嘗東南亞美食及參加闖關遊戲,場面溫馨。市府教育局表示,台灣人具有善良、包容、友愛的性格,不論先來後到,都是一家人,因此新移民中心也秉持善良、包容與友善原則,推動新住民學習課程,歡迎踴躍參與。
11月23日是西方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移民署北區事務大隊宜蘭縣服務站利用新住民家庭教育及法令宣導課程,邀請宜萱婦幼關懷協會藍靜宜理事長擔任講師,向來自大陸、越南、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韓國等國家20位新住民及其配偶,教導製作感恩立體卡片,並在卡片上用自己家鄉的母語感謝家人或親友,現場充滿溫馨感動的氛圍,讓新住民及其家屬們留下美好難忘記憶。
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2023人權藝術生活節」以「自由的靈魂」為主題,由著名詩人暨導演鴻鴻擔任策展人,邀請臺灣與香港各藝文領域的優秀創作者創作與展演,帶來一系列音樂、舞蹈、戲劇、影像劇場、漫遊式劇場、漫畫故事劇場、小說展演及攝影展等多樣化節目。自2023年12月2日至2024年1月14日期間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登場,關注白色恐怖、香港民主運動、原住民認同及無障礙藝術等跨越地域和領域的人權議題。
隨著臺灣新住民人數日漸增加,各具文化特色的異國美食,已經逐漸融入我們的生活中,移民署臺中市第一服務站舉辦新住民法令宣導及家庭教育講座,邀請到新住民多元文化講師龐善云帶領新住民及家人一起手作越南春捲,並在DIY的過程中,融入了越南文化的介紹,讓來自不同國家的學員,透過美食進行文化交流,拉近彼此的距離。
「螃蟹船是哪個國家的交通工具?」、「讓夢想在臺北發光」用泰語怎麼說呢?這是臺北市長蔣萬安19日傍晚參加2023臺北水燈節前的兩道通關題目。
文化部所屬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11月15日至22日於該館藝海閣辦理「新友齡攜-藝點通」112年北區新住民藝文推廣及社造成果展,並於11月18日舉行開幕式暨成果分享會,為友善環境,全程有手語翻譯之服務,由10個北臺灣新住民團隊分享數月來的社造計畫執行成果,展示內容涵蓋影像記錄、文化工藝、藝術培力、議題劇場、社區學習等不同面向,傳達多元文化與社區能量。分享會當天也吸引來自各界貴賓蒞臨,訪視委員卿敏良教授、潘國正老師及姜信淇校長等共同見證新住民夥伴如何通過藝術和文化創意來豐富社區生活,帶來繽紛光彩,並凝聚了社區共融的共同努力。
到今(112)年9月止約75萬名移工在臺工作,另以國人配偶名義來臺的新住民人數亦達58萬餘人,使我國社會文化更趨豐富及多元。移民署北區事務大隊花蓮縣服務站日前與印尼共學團合作,特舉辦多元文化宣導-「歡慶印尼英雄日 天貝傳統菜餚DIY」活動,由共學團召集人張美君女士及團長許羅熙娣女士指導社區居民、新住民及其家庭,循古法製作印尼東爪哇傳統美食柚木葉包“佩塞爾”飯。
文化部指導、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主辦的「112年中臺灣社造成果交流會」今(14)日在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展開,37組社區營造團隊齊聚一堂,展出計畫成果,其中包含7個新住民的藝文社造行動,展現社造新活力。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館長尹彙武、社團法人台灣社造聯盟榮譽理事長盧思岳、第四屆行政院新住民事務協調會報委員鄒佳晶皆到場參與。
中文聽不太懂、更不太會說,每次都只能說「好、我知道了」,就無法再跟阿公、阿嬤繼續對話,讓從事家庭看護工作的印尼籍移工阿尼內心焦急又嘆息!臺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看見移工的需求,今年持續於「臺北移工學校」YouTube頻道推出的華語學習課程,以超實用單字和句型配上貼近生活的情境,教移工說中文、助移工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