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重溫Barber時光 傳續技藝,真心交陪
2018-07-05

Auntie’s Barber Shop是由20世代的Willy(黃偉家)和40世代的郭玉秀(大家都稱她「阿姨」)的合作創業。(林格立攝)

Auntie's Barber Shop是由20世代的Willy(黃偉家)和40世代的郭玉秀(大家都稱她「阿姨」)的合作創業。(林格立攝)

 

相信許多男士對傳統的理髮店還記憶猶新,跟著父親走進那專屬於男性的空間,男孩的身高不夠,只能坐在橫架於理髮椅的洗衣板上;而父親在一旁享受理髮店阿姨的修容服務,以熱毛巾敷面,兩鬢、腮間再塗滿白白的刮鬍膏,阿姨的刀在臉上舞得飛快;修剪長度後,把頭髮後梳,再擦上髮油,就像電影《阿飛正傳》裡的梁朝偉一般瀟灑。

但曾幾何時,年輕世代走不進男性專屬的理髮院,理髮文化發生斷層;所幸近年來,有人試圖拾回這段記憶,傳續Barber技藝。

 

曾幾何時,年輕世代走不進男性專屬的理髮院,理髮文化發生斷層;所幸近年來,有人試圖拾回這段記憶,傳續Barber技藝。曾幾何時,年輕世代走不進男性專屬的理髮院,理髮文化發生斷層;所幸近年來,有人試圖拾回這段記憶,傳續Barber技藝。

轉進永康街的巷弄內,忽見建物外牆上一幅彩繪壁畫,仿自世界名畫〈最後的晚餐〉的構圖,畫裡的人物卻個個西裝油頭,氣氛時尚而摩登。牆上「紳室商號」4個大字,英文「Barber's Select」直指空間的功能,「我們想為男性打造專屬的空間」紳室商號的Ali(陳韋里)說。

紳室商號:打造男士專屬空間

「紳室商號」是由一群喜好理髮的同好共同創立的,因為在台灣,男性可以去打理儀容的地方選擇太少,不是廉價的百元理髮,不然就是以女性客群為主的沙龍。反觀在國外,「Barber比較像一個社區型的空間,大家在這邊聊天、交流,分享訊息。」在美髮界有二十多年資歷的Canle(許友綸)解釋。因此創設「紳室商號」的目的,Canle和Ali同聲說:「想創造一個給男性專屬的空間,來這邊不一定要理髮,可以小飲、閒聊、放鬆的地方。」

室內空間別有用心地以黑白灰色調為主,略帶陽剛的氣息,裸露的紅磚牆,牆上掛著貓王油頭經典的照片、牆角擺著一台頗有歷史感的遊戲機,空氣中飄盪的是七○、八○年代的音樂,營造「男性專屬的空間」。來到這兒,或是喝杯啤酒,看場足球賽,或是掏零錢重拾一場年少記憶的《快打旋風》,或是品賞櫥櫃裡台灣設計師品牌的物件,男性的空間要求不多,就是舒服、自在。

屬於理髮師大展身手的工作區,則以剪刀門區隔,墊高地面,營造類似舞台的效果,鋪上黑白相間的磁磚,木作的鏡台搭配復古的理容椅,又讓空間一改面貌,專業且大氣。工作區中理髮師Esa(林雨軒)正在為年輕的男士服務,她解釋客人的感覺很陽光,修短較為適宜,她將男士兩側的頭髮剃短,留了一些鬢角,看起來更穩重。後腦杓的頭髮以電剪推高層次,再細細刻出一條側分線,讓造型更顯俐落且好整理,也是近年最流行的造型。

紳室商號用黑白相間磁磚區隔出的工作區,是理髮師大展身手的舞台。(林格立攝)紳室商號用黑白相間磁磚區隔出的工作區,是理髮師大展身手的舞台。(林格立攝)

已有十多年理髮資歷的Esa,她說男性理髮比較刁鑽,比較考究,像在雕刻;她喜歡看著客人剪完髮後,神采奕奕的樣子,而這也是「紳室商號」希望為男性創造的模樣。

已開業一年多的「紳室商號」,別具特色的外觀在文青風的永康街或許有點標新立異,經營團隊花了一些時間,才漸漸有客人走進來;但許多四、五十歲的客人告訴他們,「終於找到有歸屬感、很舒服的環境了」,「來試過的客人,有七八成都會再來消費。」這是對團隊的鼓舞,也是台灣Barber文化的復興契機。

2017年創設的「紳室商號」,以專屬男性理髮與選物的複合空間為訴求,是近年Barber空間頗具特色者;但細究帶起這波男士理髮店的風潮,不可不回溯到2013年的Auntie's Barber Shop。

Auntie's:男孩與阿姨的相遇

「紳室商號」想為男性打造一個專屬的空間。「紳室商號」想為男性打造一個專屬的空間。

Auntie's Barber Shop是由20世代的Willy(黃偉家)和40世代的郭玉秀(大家都稱她「阿姨」)的合作創業。

Willy和阿姨相識在他青澀的青少年。為了打理頂上風光,Willy遇到了阿姨,開始一段「不剪之緣」。阿姨最初服務於傳統的理髮店,但她手藝超群,並眼光獨到,能追上時代流行,一剪就對味。阿姨還是個很特別的人,分享心事、生活上的諮詢,跟年輕人很投緣。

Willy介紹許多朋友給阿姨剪髮,朋友看到店面都會面帶懷疑,轉頭問Willy:「真的覺得OK嗎?」他總不厭其煩地說服:「真的啦,去試試看。」沒想到,大家一試成主顧,「你可以想像在那種很old style的店裡,外面都是年輕人在排隊,常常要排一、兩個小時才輪得到。」Willy補充。

創業的契機始於Willy的美國之旅,見識了從小到大憧憬的美國文化,也看到當地正興起的Barber 風潮,回國後的Willy想著,「阿姨在做的事情,其實是一模一樣的,但是台灣沒有用對的方式把它重新包裝。」另方面也覺得「阿姨值得有更好的環境跟待遇」,因此他邀請阿姨一起創業,只有兩張理髮椅,一張小沙發的「Auntie's Barber Shop」1號店,2013年在天母開幕了。

在Auntie's,男士放鬆地把「髮事」交給理髮師處理,享受一個人的時光。在Auntie's,男士放鬆地把「髮事」交給理髮師處理,享受一個人的時光。

挺過剛創業的艱苦期,透過網路曝光和顧客的口碑相傳,Auntie's成功地被消費者接受,成為天母必訪的打卡景點,許多來台的背包客都會選擇來Auntie's造型,留下台灣特別的回憶。

爆滿的人潮,預約得排3個月以上,Willy開始籌劃2號店,又找了兩位阿姨進來一起服務,延續Auntie's的風格。

真心交陪的Barber文化

在1號店裡,郭玉秀剛服務完客人,一坐下來,加入採訪就說:「Auntie's今天的成果,大家都說我是Willy的貴人,其實不對,我們是雙方的貴人。」

郭玉秀成長於理髮世家,傳統的「理髮廳」只服務男性,「髮廊」則是女性專屬,可說是涇渭分明。郭玉秀曾經離開理髮界一段時間,再回來時,卻發現昔日門庭若市的理髮廳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年輕人都不踏進理髮店了。

重拾剪刀,她觀察時下年輕人的喜好,並自己超越突破,將鬢角稍加修飾,讓臉看起來立體、精神,為造型加分,阿姨還保留修容、按摩的傳統,工序一點都不馬虎。認識Willy後,阿姨的人生更有大轉變,還是從事理髮這一行,只是她一手精湛的手藝更有了傳人,2號店的年輕師傅幾乎是她一手教出來的。

不只技術,大家從阿姨身上更學到待人處世的道理。踏入Auntie's,除了音樂、吹風機的聲響外,更多的是談話的笑語聲,空間環繞著愉快的氛圍。Willy說,阿姨有特異功能,她記得每一位客人來自哪裡,從事的工作,上回聊天的內容,這回可以再繼續;曾碰過客人出車禍或是生娃兒的喜事,阿姨還會包紅包給客人,這份體貼的心意與溫暖,讓收到紅包的客人很多都把它當作護身符。

阿姨使用的器具都已經服役二十年以上了。阿姨使用的器具都已經服役二十年以上了。

阿姨從小勤練的一手好手藝,她反而感謝大家,「如果不是那麼多的帥哥給我加持,給我練習,我今天不會剪得那麼好。」說完她哈哈大笑。理髮店的工作很辛苦,但是她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阿姨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大家。Willy在訪問中,總是不斷地提到夥伴們的努力與幫忙,把成就歸功於團隊,把舞台讓給大家。來學技藝兩年的汪志誠提到,Auntie's的團隊像個大家庭,「有阿姨在就是很溫暖的地方。」

David(顏峻誠)是Willy的高中同學,除了一起給阿姨理髮外,更被邀請為Auntie's的合夥人,負責技術以外的管理事務。David當初也沒預料到會投入這行業,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客人,看著阿姨對客人的用心,他也學著把客人像朋友一樣交往,像是每月定期會碰面的朋友,分享著工作上的高峰低潮,一支菸,一席對談,Auntie's是可以讓男士自在卸下心防的地方。他喜歡看著男士一個人到店裡來,享受屬於自己的時間;也有父親帶著兒子一起來體驗Barber,像個傳統儀式般,打造父子的專屬回憶。David總是像朋友般惦記著顧客,常常他腦中想著誰許久沒出現了,隔週人就出現。這樣以真心交陪的情感,是踏進Auntie's就能感受到的氣氛。

Willy、阿姨和David三人合作,真心與客人交陪,傳承Barber文化。Willy、阿姨和David三人合作,真心與客人交陪,傳承Barber文化。

阿姨的信念,這群年輕人也都聽進去了,這也成了Auntie's 的文化,延續在日常中。「我們都算是阿姨的翻譯,講白一點,阿姨把她的所知與信念日復一日的跟我們講,我們理解後,再把它傳下去。」Willy說。

這樣的心意,成就了Auntie's的成功。Barber雖是外國傳來的文化,天母是外國人聚居的商圈,但阿姨的服務能打破語言的隔閡,讓外國友人體驗到台灣特有的服務,「even better」David轉述外國友人的回饋。

曾經,年輕的一代不願踏入男子理髮店,以為那是過時的老派時尚,但卻有年輕的後進者,守住了文化,有傳承、有突破。「相信這件事情無論是對我們、或是對文化都是件好事。」Willy說。當初的起心動念,造就了Barber文化的百花齊放, 讓Barber不只是讓男性打理自己門面的地方,也有男孩陪父親上理髮廳的記憶,亦是分享男人心事的歇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