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泰國移工的心靈導師 台泰溝通橋梁──陶雲升
2018-08-23

陶雲升來台近40年,「聲」跡縱橫泰語主持界,長期為泰籍移工解決問題,是移工公認的心靈導師。(林旻萱攝)

陶雲升來台近40年,「聲」跡縱橫泰語主持界,長期為泰籍移工解決問題,是移工公認的心靈導師。(林旻萱攝)

 

「我本身是泰國人,又有中華民國國籍,盡自己的力量做有助於兩邊社會的事,我想這是義不容辭的。」在泰語廣播及政府活動舞台上熱情主持的陶雲升,私底下卻寡言少語,時常沉思;而當電話響起,又肩負起為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簡稱「泰辦處」)服務的雙重身分,多方聯繫,處處機鋒,作為政府與移工的溝通橋梁。

 

泰國移工的心靈導師

隨著政府對東南亞移工及新住民愈發重視,每年東南亞的開齋節和潑水節等重要節慶,國內各縣市舉辦大型活動吸引萬人齊聚,經常參加泰語活動的人,一定會認得陶雲升高亢的聲音。

陶雲升來台近40年,「聲」跡縱橫泰語主持界,長期為泰籍移工解決問題,是移工公認的心靈導師。他默默付出,不居功名,如今(2018)年4月震驚社會的桃園敬鵬工廠大火事件,有2名泰籍移工及6名消防員罹難,沒人曉得為桃園市政府與罹難移工家屬奔波聯繫的人,就是他。

佛家慈悲思想與捨我其誰的承擔,如何深植陶雲升心底,這得從他的童年說起。

與收音機的不解之緣

低調的陶雲升鮮少說起自己的過去,身為泰國華人,他從小生活在泰國清邁,對電子產品很感興趣,尤其是收音機。陶雲升每次看父親開啟家裡那台老式飛利浦收音機,「我就覺得裡面是不是有人啊?可是爸爸把他拆開來曬太陽,我看又沒人啊!」也在父親的教育下,養成每天收聽美國VOA、英國BBC、澳洲ABC等國際廣播的習慣。

陶雲升和收音機的不解之緣不僅於此,11歲出家當沙彌,每天研讀佛法和小學課程,一有閒暇就拆解收音機研究構造,無師自通,學會組裝免用電池的礦石收音機。畢業還俗後,繼續到技術學院主修電子工程學,1980年代正逢台灣電子業起飛,陶雲升順勢來台發揮所學。

來台6年後,收音機再度成為他的人生轉捩點,陶雲升勇於嘗試,報考亞洲之聲廣播電台的泰語主持人。

泰國公共電視台來台採訪,由陶雲升翻譯解說。 (中央廣播電台提供)泰國公共電視台來台採訪,由陶雲升翻譯解說。 (中央廣播電台提供)

亞洲之聲是當時行政院新聞局委託中國廣播電台管理的海外電台,報考泰語主持的競爭對手多達70人,很多是在台留學畢業的泰籍華人,人才濟濟。由於陶雲升長年收聽國際廣播,熟悉國際政經專業用語,以及在台工作經歷豐富,脫穎而出,成為亞洲之聲泰語主持人。

或許陶雲升從沒想過,童年好奇開啟收音機,也開啟了他精彩的廣播人生。從電子業到廣播圈,讓他與聽友締結善緣,也攀上高峰,2013年獲得廣播金鐘獎的肯定。

泰國出家風俗

陶雲升童年曾短期出家、還俗的經歷,在普傳大乘佛教的台灣並不常見,但在泰國是相當稀鬆平常的事。

小乘佛教是泰國最主要的宗教信仰,「男子一生中要當一次和尚」是不成文的「義務」。出家3天、3個月或3年都隨個人志願,隨時可以還俗,前泰國國王拉瑪九世蒲美蓬亦曾按習俗短期出家15天。

廣播人不再隱身台後,因應媒體新潮流,轉型推出網路影音直播節目。(中央廣播電台提供)廣播人不再隱身台後,因應媒體新潮流,轉型推出網路影音直播節目。(中央廣播電台提供)

泰國人認為,當和尚能夠學習作人的道理,尤其在年輕時研修佛學,可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所以很多女孩子認為男朋友要先去當和尚,才能結婚。此外,也有人希望藉由出家修行,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至於家境貧困促成出家機緣,是泰國民間的另一面向。許多經濟狀況不佳的家庭,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會把孩子送到寺廟當沙彌。

陶雲升靦腆地說自己出家是「因為家裡不富有啦!吃飯沒問題,但是要供你去上學是不太可能,所以我從小跟著師父到廟裡去出家兼唸書。」

陶雲升藉著出家才能讀書,貧困並未打倒他的心志,反將逆境轉變為積極求學的墊腳石。他在短時間內研習完國中及高中課程,畢業後就在廟裡教其他小沙彌英文、科學和電子學。

陶雲升說,出家那6年自己年紀太小不懂大道理,只會背誦,長大之後才發現當年背讀的佛學經典,「對人生哲學和作人處事方面,還滿有幫助的。」

泰籍移工的心靈導師

佛學在陶雲升心底埋下一份慈憫的情懷,他體察到移工聽友的需求,在廣播節目中開設法律常識單元,開放聽友call in諮詢,甚至邀請泰辦處處長來解說法規。節目從亞洲之聲,一直延續到後來的中央廣播電台(簡稱「央廣」),30年來為眾多聽友解惑。

不像現在可撥打「1955勞工專線」諮詢申訴,早期泰籍移工都是透過這個節目來釐清資訊,並化解許多勞資誤會。陶雲升說,有些誤會是由於台泰習俗差異造成的,例如泰國人認為頭部是很神聖的,不能亂摸,而台灣人多以拍肩摸頭表示親切,就有移工因為雇主輕輕摸頭的動作而生氣逃跑或離職返鄉。

由泰辦處與央廣合辦的「泰想見到您」活動,已提供五十多名泰籍優良勞工的子女來台省親。(中央廣播電台提供)由泰辦處與央廣合辦的「泰想見到您」活動,已提供五十多名泰籍優良勞工的子女來台省親。(中央廣播電台提供)

「我有廣播的資源,又有泰辦處的正確資訊來源,我想結合這兩方面去幫助他們。」陶雲升說,原本泰籍移工的逃跑率在印泰越菲4國裡是最高的,節目播出後即大幅下降,成為四國最低。

關於協助溝通,陶雲升談到另一件印象深刻的事,1999年雲林台塑六輕廠爆發嚴重的移工衝突事件,來自泰國和菲律賓的工人互丟石塊、汽油彈,大批警力無法遏止,泰辦處長官和陶雲升趕到現場與泰籍移工溝通。陶雲升看暴動人群手持棍棒沒有退散的態勢,跟鎮暴警察借用擴音器,用泰語和移工說明政府單位會介入,以解決廠商高壓管理的問題,「希望大家能夠遵循泰國人的溫良美德,我數到三,你們就把東西全部放下回去宿舍,能不能配合?」陶雲升的聲音彷彿有鎮定的魔力,他一數到三,移工們陸續放下棍棒回宿舍,解除危機。

其實陶雲升當下也很擔心逾千名的移工不願意配合,不過因為「我們在節目中說明法律常識、跟聽友聊天、幫他們解決問題,所以他們比較信任吧!」

他鄉遇故知的喜悅有如久旱逢甘霖,移工遠從泰國飛到台灣,在陌生的環境聽著不熟悉的語言,儘管遭遇糾紛也有苦難言,藉由陶雲升的泰語廣播節目,能暢所欲言、受益解惑,實是旱地甘霖之喜。林口發電廠工作十多年的泰籍移工梅山說:「我們都叫他『陶老師』,聽陶老師說話,就像爸爸媽媽在旁邊教你一樣,大家都會聽。」陶雲升如移工在台的第二父母,溫柔的叮嚀都銘記在移工們的心裡。

率先轉型經營新媒體

隨著時代轉變,使用收音機收聽廣播的人口減少,泰語聽友來信也從一個月兩、三千封減少到三、四百封,而網路收聽廣播的人數增加,網路的留言訊息也倍增。

儘管寫信人口銳減,泰語聽友每月仍有三、四百封來信。儘管寫信人口銳減,泰語聽友每月仍有三、四百封來信。

陶雲升在外語廣播圈首開先例,他召集央廣泰語主持人一起經營Facebook粉絲專頁,從後台的「洞悉報告」可以看出粉絲互動十分熱絡,光是一則颱風資訊的貼文就有超過一千五百多個讚。

但陶雲升不是刻意「率先」,傑出的點閱率其實是無心插柳。起初是體恤泰籍朋友看不懂中文,希望藉由網路分享台泰的氣象、匯率及國家大事,善盡第二父母的職責,叮嚀「颱風要來了,要小心!」、「新台幣升值了,現在匯錢回泰會多更多」……等,實用的生活資訊吸引來三萬多人追蹤,甚至泰國媒體會直接引用他們粉絲專頁上的新聞,於泰國推播泰人在台灣的狀況。

轉型經營新媒體如Facebook、YouTube,是廣播和電視媒體的趨勢,因應觀眾收聽收看型態,推出更貼近民眾需求的影音節目。雖然跨領域經營對陶雲升又是新的嘗試,但「得到的反應都是正面的,我們覺得很值得!」陶雲升仍抱著熱情,在媒體新潮流中揚帆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