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我來自庫德斯坦 許善德從中東看台灣
2021-05-31

庫德族女婿許善德(林格立攝)

庫德族女婿許善德(林格立攝)
 

即使同樣位在亞洲,談起庫德族,常不脫戰爭、難民、恐怖攻擊、種族清洗種種刻板印象;從伊拉克庫德族自治區來的台灣女婿許善德,書寫下了來自家鄉的第一手資料,翻轉偏見之餘,也讓人不住驚嘆,原來台、庫之間,竟是如此相似。

 

春節將近的迪化街,人潮比平日熱絡,深眉捲髮的許善德(Zanst Othman)在人群中鶴立雞群,獨行在人潮中的他,神色自若,畢竟這11年來,他居住在台灣的時間,遠比他的故鄉──伊拉克北部的庫德斯坦自治區還要來得長。

網海牽線,千里姻緣

即便是交通發達的現在,台灣與庫德自治區的距離,依舊相距甚遙。除了少不了一波三折的轉機,加上伊拉克當地並沒有台灣辦事處,台灣也沒有針對伊拉克發放觀光簽證,倘若想來台,非得透過求學、參與會議、政府邀請、探親等特殊理由,才可能申請得到簽證。而能讓許善德克服千山萬水的距離,強力爭取機會來台,除了「愛」這樣強有力的理由,別無其他。

十多年前,生活在庫德自治區第二大城蘇萊曼尼亞(Sulaymaniyah)的他,單純地想學習英語,嘗試在網路上與陌生人對談,因此結識了未來的妻子許家華。

這一場被許家華稱作是「驚動各界」的網路戀情,先是讓她先遠渡重洋,從美國嘗試到庫德自治區親自緣會一面,更讓沒有護照、從來不曾出國的許善德來到台灣。十多年來的時光,他落地生根,歷經結婚、生子、學中文,還取得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碩士學位,也從一名異邦人正式成為台灣人。

坐在石油桶上的游牧民族

猶記得2015年,一幀令人心痛的影像陸續登上各家國際媒體的頭條:一名敘利亞籍的庫德族小男孩Alan Kurdi,衣著整齊,孤伶伶地倒臥在海灘上,小小身體任憑海水來去沖刷。這幅影像為庫德族爭取到了許多關注,卻也讓許多負面的刻板印象緊緊與庫德族綁在一塊。

來到台灣多年的許善德早已見怪不怪,他時常碰到台灣人認為,他終於脫離充滿煙硝、戰亂的貧苦之地來到了台灣;更難以想像,他所居住的故鄉,其實是被譽為「伊拉克的巴黎」的美麗山城,那裡不僅沒有沙漠、駱駝,氣候四季分明,春季百花爛漫,冬季飄雪。

「受制於新聞講求快速輕薄的局限,難以將庫德族與這些國家的利害關係做清楚的梳理,也因此造成多數人對庫德族的認知籠統,簡化成是被兩伊、土耳其等國家壓迫排擠的族群,甚至是麻煩製造者的錯誤認知。這點實在可惜。」許善德認為。

事實上,庫德族是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最古老的遊牧民族,逾3,000年歷史,超過3,000萬人口,擁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化,也是中東的第四大民族;然而這個在國際上被稱作「坐在石油桶上的游牧民族」,反倒因著富庶的自然資源註定了多舛命運。在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因素,使得庫德族無法獨立建國,如今散居在土耳其、敘利亞、伊朗、伊拉克等國家,是世界上人口數最眾的「無國之民」。

在許善德的童年,確實也遭遇過一段戰爭頻仍的時光,在上學途中,聽見警報聲就得躲避空襲,還有海珊政府實行的種族清洗政策,導致爆發庫德族的逃亡潮,在他九歲時,倉皇逃難的過程中,四位家人在過程中喪命,母親因長子的去世而終身穿著黑服。

在波斯灣戰爭結束後,海珊被伏法處決,1991年,也因美國政府的支持,庫德人在伊拉克境內成立自治區,可以合法擁有自己的民選總統、軍隊以及經濟預算。承平時代的庫德斯坦迎來飛躍性的經濟成長,與昔日光景相較,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許善德與師母陳鳳瑜(左)合著《庫德的勇氣》,以內部觀點向台灣讀者介紹自己的故鄉。(林格立攝)

許善德與師母陳鳳瑜(左)合著《庫德的勇氣》,以內部觀點向台灣讀者介紹自己的故鄉。(林格立攝)
 

華人世界第一本庫德族史普書

2009年,許善德透過時任立委的台南市市長黃偉哲協助,終於取得簽證,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台灣。作為「外配」的第一要務,自然是學習中文;後來,他再因著許家華牽線,結識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即目前的駐印度公使陳牧民,時逢庫德族因伊斯蘭國(ISIS)事件聲名大噪,一向喜邀請不同國家的人到課堂上演講的陳牧民,提出邀請之餘,也藉機招生。

如此一來,原先是希望學習英文的許善德,英文是否變好尚未可知,但長期在台生活的他,不僅中文越來越流利,甚至以中文完成了庫德自治區政治發展相關的學位論文。

放眼英文世界早不乏庫德族相關研究,「但在爬梳資料的過程,就知道華文世界很少有庫德族的相關文獻。」許善德說。作為指導教授的陳牧民,認為這是極珍貴的第一手庫德族研究,倘若將成果封存在學術高塔,殊為可惜,因此促成許善德與師母陳鳳瑜共筆,以論文為本,再加入個人跨越國界的愛情故事,完成了堪稱華文第一本以庫德族為題的「史普書」《庫德的勇氣》。

書中詳實介紹庫德族與鄰近國家綿延糾葛的歷史,並以來自庫德內部的觀點作為基礎,講解兩伊戰爭、波斯灣戰爭,海珊的種族屠殺,與美國經濟制裁的過程,以及近年族人在追求獨立中所遭遇的挫敗與反省。

相互借鏡的發展經驗

當許善德回想著初識許家華的點滴,兩人竭力用著蹩腳的英文分享日常生活,在消弭歧見之餘,「讓我們感觸最深的話題就是台灣與庫德族的命運竟然是那麼驚人的類似。」許善德這樣說。

台、庫之間,同樣有其複雜的歷史脈絡,雖然同樣面臨鄰近大國的打壓,仍積極尋求國際社會的認同支持;並同樣擁有一群樂天、熱情,以家鄉為豪的子民。

「最大的共同處在於,我們都期盼和平沒有戰爭的生活,也希望能被國際社會接受;但在經濟上,台灣已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產業,好比農業、科技業,但目前自治區的收入有八成都仰賴石油,內需也大量仰賴貿易進口,往往容易受到鄰國的牽制。」雖然離鄉背井多年,但談起故鄉種種,仍能感受到他對於民族的濃烈情感,而這些年來不斷往返在兩地的他,也希望運用獨特的經驗,為兩地搭建一座友誼橋梁,將彼此的經驗分享,互作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