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聽見台灣 聲音裡的溫度與故事
2022-08-22

上山下海蒐集台灣各地聲景的吳燦政,喜歡透過菜市場來觀察地方的發展。

上山下海蒐集台灣各地聲景的吳燦政,喜歡透過菜市場來觀察地方的發展。
 

導演齊柏林的紀錄片《看見台灣》,透過高空拍攝,讓人得以將台灣的山川、海洋、稻田、魚塭等一景一物,盡收眼底。

有些人,則試圖以聲音作為認識台灣的媒介。像是來自美國的阮安祖,收錄台灣的日常聲響,轉化為英語廣播,向聽眾介紹這個他視為家鄉的國家;藝術家吳燦政則走遍大街小巷,錄下各地聲景,分享在全球聲景協作計畫網站,只要點選台灣地圖,就能讓遠方的朋友「聲」歷其境;而錄音師范欽慧將她多年來,在山林、野地錄下的自然旋律,建置成「台灣自然聲音地圖」,讓人得以認識這些聲音的主角,是如此迷人。

他們不約而同地邀請人們打開耳朵,傾聽台灣這塊土地的聲音。

 

「嗶嗶嗶嗶嗶嗶,車門即將關閉。」這是台北捷運車廂門關閉前的廣播;「噠噠噠噠」街上賣麻糬的小攤車,總會發出這樣的聲響;挽面時絲線在皮膚上交會摩擦,發出咻咻咻的聲音;垃圾車播放的音樂、電視新聞的開場音樂等,這些聽在來自美國的阮安祖耳裡,全成了新奇有趣的台灣樣貌。

用聲音說台灣的故事

「1996年8月21日是我來台灣的日子,是我的周年慶,也可以說是我在台灣出生的日子。」清楚記得這個改變一生的日子,阮安祖笑說這樣計算年齡比較年輕。他拿著台美合作的傅爾布萊特獎學金來台,一邊進行學術研究,一邊學中文,因緣際會考進中央廣播電台,成為英語組節目主持人,台灣聲音的豐富多元,讓阮安祖決定留下來。

廟裡擲筊的聲音、夜市小吃攤的叫賣聲、鄰居打麻將的聲音等,全被阮安祖收錄。身為廣播主持人的他,想著要做出專屬於廣播的節目,「它不能變成一本書、一齣戲,或是一首詩、一個電視節目,一定要是廣播才行。」於是,阮安祖以廣播的最小元素──聲音,發想了「聲音明信片」節目。

一分鐘的節目裡阮安祖會播放一段錄音,以溫暖的聲線,用英語分享關於這個聲音的故事。例如〈從台北地下通往倫敦〉那集,聽眾會先聽到台北捷運的聲音,然後不知不覺卻變成倫敦地鐵的聲音。「因為交接的地方是同一個音頻,聽不出來是哪邊開始變成倫敦。」阮安祖想像一個英國人在台北坐捷運,卻不小心打瞌睡,恍惚間聽到這段聲音,以為自己在倫敦,醒來卻發現身在異鄉。「各國地鐵的聲音,像是一種語言。」阮安祖用玩心,俏皮地讓聲音彼此對話。

又或是他錄下麻糬攤車的噠噠聲,把麻糬阿伯的人生故事作成〈將夢想揉進糯米糰〉。阮安祖用英語描繪阿伯手製麻糬的場景,道出阿伯認真生活的模樣,阿伯笑說自己從沒鬍子賣到有鬍子,當初是被朋友倒債才改賣麻糬。「那時,誰也不知道這噠噠噠的聲響,會日日伴隨著阿伯,成為一輩子的職業。」阮安祖為這聲響下了溫暖註解。

尋找有溫度的聲音

向遠方的朋友寄出一段溫暖的問候,是阮安祖製播聲音明信片的想法,後來延伸成〈貼近台灣的洋耳朵〉,節目拉長為五分鐘,更深入地介紹他在台灣生活的種種樣貌,以英語介紹了挽面、彌月酒、觀光巴士等,台灣人耳熟能詳的事物。

在美國時不曾錄音的阮安祖,曾經也覺得家鄉的聲音沒什麼特別,反而是來台養成錄音習慣後,才回頭挖掘家鄉聲音的有趣。他認為,外國人比較容易看到跟聽到,台灣人自己聽不到的東西,「重點不是獨一無二,而在於你聽的時候,有沒有聽到那個溫暖,所以我的功能,其實是去找聲音背後的故事跟溫度。」阮安祖說。

仔細聽阮安祖的廣播,或是收看他與視障鋼琴家許哲誠、視障舞者林信廷主持的行腳節目《勝利催落去》,會覺得格外的親切動人,因為阮安祖從來不是以旁觀者的角度,默默收錄聲音,節目裡介紹的聲音故事,就是來自他在台灣的生活。例如,阮安祖參加原住民朋友的小孩滿月酒,他會錄下宴席間賓客以母語祝賀的聲音。在《勝利催落去》,阮安祖開著車,載著看不見的主持夥伴踏遍台灣鄉鎮,他用聲音描繪風景,帶著夥伴走進傳統理髮院,一起走進部落為長者送餐,聽長輩用母語聊往事,在這些點點滴滴中,感受台灣的溫暖人情。

早已把台灣當自己家的阮安祖,每次搭機回台,光是聽到隔壁旅客講著台語,就讓他覺得親切。而他在台東南王部落結識了親如家人的朋友,卑南族的大獵祭、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的歡樂聲音,更成為他心目中代表家的聲響。阮安祖只要有空就會回部落,甚至在乾爸過世時,他也跟著乾爸的兒子,遵循卑南族傳統,外出打獵,一起守夜,那個夜晚的風聲、海浪聲,與內心的感傷,雜揉在他的心裡成為難忘的聲響。

從進央廣製作廣播節目,到現在加入文化部的影音平台Taiwan Plus擔任新聞中心副主任,阮安祖始終講著台灣的故事,「我很喜歡傾聽,我喜歡把聽到的溫度,換成別人也可以感受的溫度。」
 

長年在野地錄音的范欽慧,希望透過聲音,開啟大眾感官,喚起對自然的關注。

長年在野地錄音的范欽慧,希望透過聲音,開啟大眾感官,喚起對自然的關注。
 

聲音的社會觀察

透過傾聽我們得以重新認識這片土地,在平凡日常中尋找不凡,而藝術家吳燦政策動的《台灣聲音地圖計畫》,便以長達十年的尺度,蒐集台灣各處的聲景。吳燦政至今已環島無數次,收錄的聲景涵蓋都市、山間、田埂、湖畔、公路、車站等,並整理出超過1萬4,000筆的錄音檔案,製作成台灣聲音地圖網站與大眾分享。

吳燦政也以視聽裝置的形式展示台灣聲音地圖,跑遍全台,並且到韓國、德國、日本、西班牙等地展覽,今(2022)年夏天,聲音地圖來到桃園龍潭的十一份美術館。

展場裡一大面台灣地圖上,遍布紅色的小點,吳燦政將聲音與Google Maps定位整合成資料庫,民眾只要用滑鼠點擊便可聆聽該地的聲景。吳燦政表示,民眾通常會先尋找自己熟悉的地點,但他刻意不顯示縣市名、街道名,讓大家只能在衛星空照地圖裡尋找蛛絲馬跡,「我是故意讓它變得難找。」吳燦政笑說,如此一來,大家在尋找過程中就會點到其他地點,而能藉由聆聽了解不同環境的聲景。

每到一地參展,吳燦政定會錄下當地聲景,而且會錄好幾趟。第一次先場勘,讓耳朵記下聽到的感受,錄音時他著重環境音場與恆常的聲景。吳燦政期盼,「讓聲音呈現該地生活的面貌,並透過聲音揭開我們所忽略掉的生命感知經驗。」

以十一份文化園區為例,附近有陸軍基地,固定的時間有直升機起降,但吳燦政第一次來沒有遇到,後來他刻意在傍晚前來,不只錄到直升機,還偶然發現當地社區會在傍晚以廣播放送音樂,最後錄下了鳥鳴、狗吠、垃圾車、直升機,還有社區播放的背景音樂,一段人文與自然激盪的聲音。

當來到陌生城鎮,吳燦政最喜歡去菜市場錄音,對他而言,菜市場的有趣在於可以快速了解當地人口組合跟生活型態。例如現今的台北市因為生活型態改變,菜市場都已室內化,少有露天。菜市場反映出城市規劃、人口匯聚、消費型態,所以不同地區的菜市場聲景有不同的面貌,比如西部靠海的菜市場,與城市裡的菜市場就會完全不同。

探索聲音的無限

吳燦政表示,一天錄的音通常有三分之二用不上,他上傳的片段,必須要有足夠的故事性和變化。若是很日常的聲音,像在菜市場錄音時,吳燦政會想像自己置身片場,錄音機就是攝影機,透過他的運鏡,隨著聲音在市場裡移動,就能找到有趣的故事軸。他在新竹果菜批發市場錄下菜販用台語喊著「兩把30」的聲音,吳燦政笑說,上傳到網站沒多久就收到外國人來信說有趣,還有旅英的台灣舞者,想把這段聲音納進舞作裡呢!

以聲音為創作的吳燦政,有時會刻意將錄音機擺在地上,讓同一個地點的聲音,因為錄音機的屬性、位置等的不同,而達成不同的聆聽效果。例如去到溪邊,他會把錄音機擺在溪流裡的石頭上,錄音機沒有防水功能、也不能包上塑膠袋會影響收音,人必須緊緊守著,一個不小心機器可能就摔落,看了就讓人捏把冷汗,但透過這樣的方式所錄到的聲音,水流就像是直接灌進耳朵裡一樣,讓聽者彷彿成了那顆石頭。

吳燦政將錄下的台灣聲景上傳到全球聲景協作計畫網站Radio Aporee分享,透過聲音地圖就能環遊台灣,異地的遊子也能透過聆聽一解鄉愁。更經常有網友聯繫授權,例如,外國藝術家節選了喪禮的錄音做成電音創作;也有在美國的台灣女孩,想用吳燦政的錄音製作環境教育的Podcast;而國外網路電台也多次選錄了吳燦政分享的錄音,如大龍峒保安宮的廟會、嘉義市孔廟裡的鳥鳴等,在網路放送。

問吳燦政會推薦外國人聽什麼樣的台灣聲響,他想了想建議去聽周末一早的台北龍山寺,會有近百位阿公阿嬤聚在一起唸佛經,將力量跟信仰匯聚成有趣的聲音,十分令人玩味。

聽見聲音裡的繽紛

在台灣,不論身在城市或山林,自然的聲響其實都在身邊,只要靜心聆聽,就會發現滿是生命的精采。然而,聞其聲卻不見其影,多數民眾總苦無機會認識聲音的主角,而由錄音師范欽慧起心動念促成的「台灣自然聲音地圖」網站,集結其他錄音師在台灣各地的田野錄音,為大眾揭開這些美妙聲音的面紗。

點開台灣自然聲音地圖,會看到各式物種遍布,民眾可以隨意點擊聆聽,亦可選擇物種、海拔、棲地進行篩選,聽見澎湖海底槍蝦狩獵、東沙島上海浪與各種水鳥交織的樂曲、台東土坂部落的山羌等,以及新北貢寮水梯田裡,因為友善的耕種環境,讓台灣竹雞、繡眼畫眉、面天樹蛙等不同物種都齊聚於此,感受聲音裡充滿生命的喜悅。

每則田野錄音裡,都有錄音師撰寫的錄音筆記,分享錄音時的見聞與感受,後頭則有專家的物種鑑別與精美的生態照片,讓人進一步認識聲音的主角,拉近彼此的距離。「啊!這個聲音我聽過,原來就是某某某,當人們有了這樣的認識後,關注和理解的範圍就會不一樣。」是范欽慧對網站的期盼。

多年推展台灣聲景的范欽慧,已促成陽明山成為世界第一座都會寧靜公園、太平山翠峰湖成為全球第一條寧靜步道,向國際分享台灣在自然聲景裡的努力。這次她更在台灣自然聲音地圖網站,以中英文分享她多年開發的傾聽自然的教案,以教學補給站的概念,告訴大眾怎麼善用網站的資源去打開耳朵,帶著大家學習聆聽台灣這片土地的聲音,發掘更多生命的驚喜與美好。

更多照片請至《聽見台灣 聲音裡的溫度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