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創造相遇的空間 為公眾造屋
2022-11-10

姜樂靜做設計,她更在意如何在空間裡創造更多與人「相遇」的機會。

姜樂靜做設計,她更在意如何在空間裡創造更多與人「相遇」的機會。
 

高樓是為何而起?建築是為何而立?建築收納了人們生活的各類需求,各種機能在空間中得到滿足,對長年深耕公共工程領域的建築師姜樂靜來說,不管是住宅使用或是公共空間,她更在意的是如何在空間裡創造更多與人「相遇」的機會。

 

問姜樂靜怎麼與公共工程結緣,她說要從30多年前剛畢業的故事講起。

東海建築系畢業後,姜樂靜加入學長的團隊,參與了具革命性的建案「理想國」,復甦舊有的街區空間,在今日看來仍屬前衛的藝術造街實驗行動;還有柯比意廣場的設計,開發者接受設計創意退讓空間作為公共廣場,成為容納各階層的共享空間。這些案例中,都有著「公共」的影子,也在姜樂靜的心中埋下種子。

當時建築師郭中端從日本回來,在宜蘭冬山河創造的「地景革命」,還有同學黃聲遠在宜蘭的耕耘,他們的「用心改變」,也讓姜樂靜想著能為故鄉台中做些什麼。

讓她備受矚目的機會出現了,台中後火車站閒置的20號倉庫,是她參與的第一個公共工程案,在資源不充足的情況,連結了眾多民間力量,由眾人共同討論,薈萃出大家想要的文創藝術空間。

921大地震亦是姜樂靜人生的轉機,當時隨幸朝明神父進入災區勘災,進而與東海建築工作隊投入山區校園重建,南投信義鄉的潭南國小是她融入布農家屋概念設計的校園,也成了在地重建希望的所在,掀起台灣「新校園運動」的前奏。

說著她一步一步投入公共工程的歷程,姜樂靜確認了建築最好的樣態,從來不是一人專斷的決定,「想為普羅大眾做設計」的信念,一直迴盪在她心中。
 

北屯眷戀山光好宅。

北屯眷戀山光好宅。
 

≈ 北屯眷戀山光好宅 ≈

宜居的方程式

從台中太原車站步行約五分鐘,即可見到樓高十層,以白色為主體、草綠色腰帶相間的「北屯眷戀山光好宅」。昔日是省政府時期新聞處眷舍「長安新村」的一部分,而今成為實踐居住正義、只租不售、弱勢優先的社會住宅。

姜樂靜說:「其實我一直懷念眷村那種串門子的人際關係,那樣的美好。」她把那樣的想望畫進設計圖裡,順著原來的都市紋理,保留原基地的巷道,社宅分成兩棟,各自獨立又有大平台相接,「一樓層大概10戶左右,是最適合的。」姜樂靜解釋,這是最洽當的尺度,鄰居會彼此互動認識,超過十多戶,大家就容易陌生了。

連接兩棟樓的寬闊平台設在二樓跟五樓,形成二樓挑高近十米的半戶外公共空間。地板鋪設橡膠地皮,是讓老人與小孩能安全遊樂的地方,並大膽地用上黃橘藍綠的拼布色塊,成為視覺焦點,也讓空間有著共榮與活潑氣息。以隔柵取代實牆,是取自眷村的竹籬笆意象,但不想色調單一,姜樂靜在藝術家朋友建議下用混色處理,挑了木色、橘金、銀三種顏色,以1:1:3的比例挑染成律動的旋律。

姜樂靜形容這方公共空間就是一個劇場,大家可以各自找到舒適的角落,孩子騎腳踏車,長輩可在一旁照看,年輕人聚集討論,或沉浸在自己的閱讀世界,婆婆媽媽話家常,居民串門子,「這裡面有十幾處不同的有趣角落,就不會無聊。」在頂樓提供了共居房型,打破獨門獨戶的格局,讓五間套房有獨立的衛浴,但拿出局部空間做為共享客廳、餐廳和廚房,適合喜歡分享交流的民眾,或是青銀共居,這是設計師的社會實驗,也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想像。

在講究坪效的住宅區,姜樂靜並沒有將容積獎勵的額度蓋好蓋滿,而是為220戶的社宅居民創造了更多公共可互動的空間,還有更多的大自然及綠意。

「長安新村」是1963年開發的宿舍,當時種下的樹已有三、四層樓高了,充滿眷村味的芒果、龍眼、荔枝、楊桃,建築師不忍砍去,盡可能把老樹都移到周邊,讓建築往後退,甚至犧牲三樓的一個單元,只為讓老樹可伸展枝葉。好的通風與採光對住宅再重要不過了,兩棟樓的棟距是原初的街道寬,建物較四周高,形成的穿堂風,提供24小時的涼爽;這樣開放式的設計,串聯了社區既有的街廓紋理,型塑出舒適的散步廊道,並且敞開接納四周鄰里的居民。

設計師更費心地讓每間屋子都有對外窗,收集四季的陽光,這樣設計不像一般商業住宅管線集中統一,因此設計上較為繁複,但能讓每一個單位都享有日照權,是居住的基本權利。

社宅就像一個立體的聚落,彙集各式各樣的人入駐,「我適合為普羅大眾做設計」,建築師施展了設計的魔法,為「宜居」的多元想像提供各種的可能性。
 

位在綠川上的一座木構橋,串起了城市生活多元的可能性。

位在綠川上的一座木構橋,串起了城市生活多元的可能性。
 

≈ 綠川上的木構橋 ≈

不只是一座橋

被稱為「小京都」的台中老城區,其實是個水岸城市,有綠川與柳川兩條重要河川流貫,台中市政府近年來已完成整治工程,姜樂靜也參與綠川第二期部分景觀改建工程。

從車水馬龍的復興路轉進巷弄裡,流水聲、鳥鳴聲、風的吹拂和滿眼的綠意旋即包圍感官,遠方有一六角形結構的木構步橋,即是台中土生土長的姜樂靜為在地新搭起的一座地景「綠川書橋」。

「橋」在建築人的心中,不僅只是結構的呈現,橋是一個中介、是過度,既是通道,又是連結,是創造各種相遇的空間。自稱「街童建築師」的姜樂靜,說自己是街頭長大的孩子,她喜歡街道與騎樓那種半戶外的空間,可以遇見店舖裡不同的職人,這才是精采與有趣的地方。

「設計提供了一種想像,建築也是劇場,你要能想像什麼樣的聚會即將發生在你設計的空間裡。」一座橋有幾種功能?通行、休憩、拍照打卡只是基本款,六角形的木構設計,像是隧道,在陽光下,可以閱讀木構的光影。建築師在橋上裝上書櫃,安上椅子,有人帶了書來橋上閱讀。之前橋旁有家書店,店主人不定期在橋上舉辦說書會,分享故事。姜樂靜也曾在橋上自辦過一場音樂會,自費邀請了吉他手吳建南來為讀詩的眾人合鳴,成了樹蔭下河流之上的文藝小屋。它還可以是個市集,也可以是一個休憩的空間,「『生活』這件事情才是真正重要的,不是建築物,不是一個雕塑,也不是一個物件。」姜樂靜說。
 

重建後的台中動物之家后里園區,充滿設計感,被封為全台最美的動物之家。

重建後的台中動物之家后里園區,充滿設計感,被封為全台最美的動物之家。
 

≈ 台中動物之家后里園區 ≈

與有緣動物相遇的機會

去(2021)年重建完成,就獲得極高的評價與知名度的台中動物之家后里園區,還被媒體封為全台最美的動物之家,也是出自姜樂靜之手。「台灣有這樣照顧流浪貓犬的空間出現,也代表台灣社會已成熟到一定程度了。」姜樂靜解釋。

動物之家基地屬狹長型,姜樂靜配合將建築主體拉長,並且座向轉45度,讓每隻毛小孩都能享受到陽光。圓弧的身型空間,以白色為基底,檸檬黃為輔色妝點在窗框、座椅等細處,增加大家的記憶點。人與動物的需求截然不同,姜樂靜就教於獸醫師,了解毛小孩的習性。貓咪生性緊張,因此狗與貓一定要分區安置,而且毛孩們對氣味敏感更勝於聲音,通風更顯重要。她將成犬舍設在北方,拉高的樓板,利於空氣流通。貓咪怕冷,因此貓舍安在南方,並利用自動排煙的高窗通風節能。

儘管狗兒熱愛社交,但也需要獨處的空間,因此一樓的犬舍是兩犬一舍,配置為兩房一廳,當狗狗想要靜一靜的時候,就可進到專屬的角落;共用的一廳是社交空間,可與狗室友互動,也是民眾參觀互動的櫥窗。二樓配置為小小狗的犬舍,一室六犬能相互作伴,學習社會化。姜樂靜還從專業又資歷豐富的獸醫院院長王麗貞得知,階梯高度不利於狗狗的關節,小小狗也不擅長下階梯,特別設計了斜坡走道,讓狗狗舒適地上下樓。

貓咪喜歡獨處,因此一貓一室,幾乎每間房都有對外的玻璃窗,每當喵皇在窗邊沉思,最適合觀察牠們優美姿態。貓咪需要數個藏身處,每間貓舍都設有跳台,供貓咪玩耍。姜樂靜也仔細詢問工作流程,設計將志工清掃的動線與大眾參觀動線區隔,維持參觀者的好印象。姜樂靜滔滔不絕地說著,為何如此這般,是設計者對毛小孩的將心比心。

動物之家並非以收容為主,而是鼓勵以領養代替購買,因此依據需求設計了大貓室,是人與貓咪互動的空間,進入之前請先細讀園方的宣導,須尊重貓咪意願,輕聲細語,並放輕動作。想要收養的貓咪,經過園方同意後,可以帶到大貓室來熟悉互動,也可讓園方評估收養人是否適合。「收容之後的轉介才是最重要的,」動物之家是「提供了大家遇到與你有緣動物的機會。」姜樂靜的設計正如此實踐著。

更多照片請至《創造相遇的空間 為公眾造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