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建築舊料的奇幻之旅 永續.循環.建材銀行
2023-03-02

復中的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讓木料、瓦片、玻璃等舊材重回到老建物身上,經歲月的洗鍊,呈現的質地與風情,是新料難以取代的。

復中的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讓木料、瓦片、玻璃等舊材重回到老建物身上,經歲月的洗鍊,呈現的質地與風情,是新料難以取代的。
 

上個世紀中,德國化學家與環境倡議者麥克・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和美國建築師威廉・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師法大自然的循環過程,提出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永續思維,昭示一種讓廢棄物成為養分,再導向可再利用的迴圈途徑。這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思維,在建築界激起反省與行動。

 

聯合國環境署2021年報告,建築與營建使用的能源為全世界的36%,能源使用所產生的排碳量也占了37%,台灣經濟部能源局統計的數據也與國際相符。如此驚人的數字,讓人們反省,不能再依循過往原料開採、商品製造、消費丟棄的「從搖籃到墳墓」的途徑,而是該起而行,在設計前端就思考,如何讓資源再利用,或再分解成為養分。2015年,由歐盟資助的「建材銀行」計畫(BAMB, Building as material bank)正式啟動,試圖翻轉傳統建築的想像,讓建材進入循環,成為養分,重獲新生。

從材料循環著手

台灣也跟上國際的腳步。2017年,全國第一間文資建材銀行「台南市文資建材銀行」(以下簡稱「建材銀行」),在台南佳里蕭壟文化園區內成立,從各地方收集來的舊材,匯聚成為材料資料庫,一磚一木一瓦只要能再利用,都將在新的建物裡重獲新生,實踐循環永續的精神,以行動與世界接軌。

身為歷史文化古都的台南,老房子、已有年歲的舊建築走三兩步就能遇見,房子老了需要修繕,以往多是取新材來補修,但建材銀行出現後,提供了一種新選擇。建材銀行計畫主持人陳正哲解釋,「我們在實驗的是『材料循環』這件事。」理解概念容易,但執行卻非易事。對新建物而言,從設計起始就以循環的角度去思考,材料如何銜接,編碼管理,使其後續能夠循環利用,是相對容易的任務,「但是要從舊建築、舊材料去產生循環性,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首先,從哪邊取得舊的材料;第二,取用的方法,該如何取到完整的舊料,以及建置整理編碼等標準流程;第三,如何積極幫材料媒合找出路,「當這一連串的事情全部接起來之後,循環才成立。」陳正哲嚴正地說。

建材銀行自設立以來,收受各方的捐贈,有來自公部門,如司法博物館、地方區公所、學校宿舍等,還有私人捐贈,如將翻新的三合院、民宅等,還有歇業的建材行捐贈了大批的玻璃。

建材取得的執行業務,也藏了許多眉角,需不斷地往返溝通,比如,得知將有老屋拆除,團隊盡速地趕至現場,檢視梁柱、屋架等主結構的狀況,先收取可再利用的木地板、門窗、屋瓦等材料;等拆除的重機具進場了,要跟施工人員套交情,遞上涼水、檳榔,協調怪手師傅施工拆解的方向與角度,讓材料保存最大化且完整;運回的材料要先在戶外靜置觀察數天,確認有無白蟻蟲蛀,才進行清洗、分切、整理、編碼等作業,還有後續的媒合與社會推廣,讓更多人投入永續循環的行列。
 

回收的材料藏身在建築各隱蔽的角落,成為建物新的一份子。圖為水交社文化園區內的敝墟書店。

回收的材料藏身在建築各隱蔽的角落,成為建物新的一份子。圖為水交社文化園區內的敝墟書店。
 

是循環,不是保存

陳正哲帶我們逛著銀行的庫房,一邊解釋材料的故事,「整棟房子只要是建材都可以收,尤其木頭是其中循環性最好的。」走到戶外,有福州杉、肖楠、檜木、龍眼木的舊料,可作為結構材的大木,未來房舍修繕需要抽梁換柱,都用得上,他指著從地方區公所拆下的鐵杉屋架,「你可以感受一下材料的尺度,是以前時代才有的大料。」他再開啟其中一扇貨櫃厚重的門,「這邊是板料,像屋頂板、地板、雨淋板的需求都很大,有許多不同的運用型態。」貨櫃上堆著從台北松山菸廠收回來美援時期的鋁合金架;地上堆置的鬼瓦,有不同尺寸、廠牌,出場前都會經過選別。而不容易再利用的石材,他們也收羅了一些,未來可媒合供景觀工程使用。

「這樣的循環再利用,其實也是在固碳。」陳正哲再談起建材銀行另一取徑,與時下最夯的議題結合,木材可以依材積計算其固碳量,這樣就可以算出建材銀行達到了多少的固碳量,未來還可以納入碳中和,前景可期。

細讀每一筆材料的編碼,有案件編號、材料類型、捐贈地點、尺寸等,如BW是BIG WOOD大木的縮寫,MD是麻豆案場的縮寫,每一筆都有身分證,「我們的材料跟人家不一樣,他們都是有身世、有故事的。」

曾經有人送來二手家具要保存,但陳正哲提出觀念修正,「建材銀行的目的不是保存,而是循環。進入銀行後,都要拆解成為可以再循環的材料。」「而且銀行哪有只接受存款,而不放款的。」他打趣的說。因此,只要是具文化資產、老屋、社區公益性及藝術創作等身分,都可無償來申請舊料使用,建材銀行可提供原始的毛料或是已初步修整的物料供利用。

「材料回收並非為了省錢,而是為了循環,為了讓環境更好,好的舊材也讓建物品質更佳。」陳正哲再強調。因此他們常在設計端、營造廠、施工師傅間溝通;說服建築師將舊料設計進建築圖裡;遊說營造廠願意調度資源,使用二手建材;把舊料修整讓師傅好加工,如拔除鐵釘、整成直角、修整平面,甚至他們會再用金屬探測器檢查,確保沒有內藏鐵釘,以免木料過裁切機台時,損壞刀具。

陳正哲帶我們探訪了位在台南市北區,修復中的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修復團隊先後向建材銀行申請了木料、鬼瓦、玻璃、螞蝗釘等舊材,用在宿舍的雨淋板、戶門、屋頂、貓道的層板、無雙窗(日式傳統建築的雙層格子拉窗)、陽台欄杆等處。營造團隊的陳智賢解釋,舊材再利用很考驗現場功力,工序更是加倍多,「但是,回去(讓舊料回到老屋身上)的意義跟價值就不一樣了,我們修起來的成就感也不一樣。」

時代的工藝與風華

老建材的優點是已適應了台灣在地的氣候條件,性質穩定,而且經歲月的洗鍊,呈現的質地與風情,是新材料難以取代。

建築舊材本身也是一歷史物證,保存當年的營建資訊與技術,記錄時代的故事。陳正哲指著從司法博物館收回的牛眼窗,尺寸之大,不可能由一段木頭直接加工成型,細看圓形的窗框,是由四段車成四分之一圓的木料,再用鉚釘扣起接合,合成一個圓,外頭設計有防水層,包上銅皮,保護不受雨淋,當年的技法今日已難重現,但是留下來作為樣本,可以考究當年的工匠工藝。

又如,台灣早年不生產玻璃,一片片的玻璃都是從歐美日渡海來台,從老建物上搶救下來的玻璃,各式的色澤與紋路,再現了當年的技術與的風華,未來也將回到建築物裡,開啟新的生命。

二手材料上常印有哪家製材廠生產,由哪家公司進口,各種材料的考據,都可成為修復研究的教材。常見的如梁柱的榫頭與卯眼,或是「藤箍」的工法,都可從留存的材料中略窺一二。在保留的各式門窗中,陳正哲示範著一扇「上下疊窗」的精巧設計,展現前人的智慧。這些特色門窗還曾借展到「你的風景我家門窗」特展,「這也是一種循環方式,我們成為中繼之家,透過保存與借展,讓不同的世代看見各時期的風景。」
 

藝術家利用廢棄鐵花窗創作裝置藝術,也是二手建材的途徑之一。

藝術家利用廢棄鐵花窗創作裝置藝術,也是二手建材的途徑之一。
 

建材遺愛的故事

建材銀行剛成立不久,就收到台南市南區的龍崗國小來消息,學校的日式教職員宿舍將拆除,打算將舊材捐給建材銀行,收下了日式拉門、隔屏、鬼瓦、瓦當、窗框及檜木舊材一批。之後也接到鹽水橋南社區老屋申請,團隊積極協調媒合了龍崗國小的舊木料成為橋南社區老屋的屋架桁梁,「等於是日式宿舍做大體捐贈,遺愛給橋南老街的建物。」陳正哲說。

另一則動人的故事則發生兩間碾米廠間的遺愛與傳承。麻豆陳家的合興碾米廠不敵時勢將歇業,陳家姊妹有意捐贈材料,陳正哲的團隊除了幫碾米廠做歷史考察、測繪、3D建模,並媒合轉移有用的材料到後壁菁寮社區修復中的碾米廠,從梁柱材料、門窗、機具零件等,支撐了義昌碾米廠的重生,陳正哲說陳家的五個女兒,會不時相約去菁寮探望,就像回娘家一樣,這當中產生的感情的循環,著實動人,「我們是做材料循環的,但其實也帶動另一個情感循環。」陳正哲說。

計畫執行五年多,資材銀行供料修復了台南市歷史建築白河沈氏宗祠的山牆木柱、市定古蹟原台南長老教會中學校講堂的木作窗戶、八吉境總趕宮三川殿的神龕氣窗、安平樹屋、水交社文化園區內的敝墟書店、市定古蹟原德商東興洋行、歷史建築原竹園町臺南州職員宿舍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日頭西下,陽光正軟,我們為團隊在他們費心力整理的材料區內留下寫真;望著停駐在廠區內的每一件材料,它們安安靜靜地,等待著媒合的機緣,期待一場奇幻旅程的開展,再次成為建物新的一份子。

更多照片請至《建築舊料的奇幻之旅 永續.循環.建材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