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生命的流動 越南故事屋
2023-04-03

林格立攝

林格立攝
 

五年多來,位於花蓮的越南故事書屋,每周六開辦免費的越語課程,老師們念繪本故事,帶著孩童一起玩遊戲、製作越南美食。

創立書屋的起心動念,是越南籍的配偶陶氏桂,為了回報在台灣受九年教育的恩情。

 

三月的第一個周末下午,春日和風飽滿而溫暖,花蓮市自由廣場舞台上,越南國旗旗海隨風飛揚。

姐妹們穿著舒適輕便的三婆衣(長袖細腰的短衫),大夥兒玩著矇眼抓豬、拖鞋丟罐頭的遊戲,嘻鬧聲中夾雜著陣陣笑聲;孩子們在草地上拔河,或是用麻袋玩殭屍跳跳,加油聲中透露著絲絲緊張,這是越南故事書屋利用三月八日國際婦女節前夕,舉辦越南童玩節的活動。

每到周六晚上,故事書屋都有免費的越南語課程,教室牆上掛著越南國父胡志明的肖象,寫著「先學禮,後學文」六個大字。負責教課的老師,是二位在東華大學亞太區域研究博士班念書的越南籍學生黃國俊、黃英輝,以英語、越南雙語教學。

遇到困難的發音,小朋友會用注音符號註記,老師透過遊戲幫助孩子背生字,例如擲顏色骰子的遊戲,擲到粉紅色,說出「Hồng」的小朋友,就可以多一顆糖果,幾輪遊戲下來,可以把各種顏色的越語一一背起來。

遠嫁重洋的陌生

創立書屋的陶氏桂,夫家在花蓮火車站附近經營民宿,十多年前天天客滿,從警察局退休的婆婆蘇玉桂因為五十肩,整理房務格外辛苦,盼著兒子趕快娶媳婦。木納寡言、抱著不婚想法的兒子劉志中,為了體貼母親的辛勞,經親友介紹、相親,將陶氏桂娶進門。

剛滿20歲的陶氏桂嫁來台灣,一句華語也不會講。她記憶猶新地說:「我九月九日到台灣,第二天九月十一日,婆婆就直接帶我去花蓮明義國小附設補校學中文。」在那裡結交了許多說家鄉話的姐妹,「大家很照顧我,老師很用心教我,讓我覺得溫暖,有安全感,不會那麼想家。」

嫁來台灣,成為民宿的老闆娘,卻完全聽不懂客人在說什麼、需要什麼,只覺得客人嘰嘰喳喳。心中十分慌亂的陶氏桂,每天逼自己背誦40~50個生字,三個月後,陶氏桂就可以聽得懂華語,與客人溝通。

公婆看她適應得不錯,接著建議她到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當電話志工,提供新住民姐妹考駕照、生活適應等諮詢服務。

每當接到家暴案件,陶氏桂不禁惜福感恩:「一開始,我以為每個人都跟我一樣,來台第二天就去學中文。我還半開玩笑地告訴公婆說,怎麼對我這麼好,也沒有打我、罵我」。陶氏桂言語之間叫公公「爸爸」、婆婆「媽媽」,語氣中透露著滿足的幸福:「公婆沒有把我當成是媳婦,而是自己的女兒。」

「我的公公說,在學校學中文是學校教育,當志工是社會教育,還有家庭教育。」她說,公婆十分尊重她的傳統,因此每餐用飯前,晚輩一定會先說「爺爺奶奶請用飯」才開動,在家庭教育中融入越南重視禮節的文化。
 

陶氏桂有感在台灣免費念書的恩德,創立越南故事書屋回饋社會。(林格立攝)

陶氏桂有感在台灣免費念書的恩德,創立越南故事書屋回饋社會。(林格立攝)
 

飛越千里的賭注

其實,出嫁前曾在韓國餐廳打工的陶氏桂積極學韓文,想到韓國打工,一心想為家裡蓋樓房。但陶媽媽見劉志中忠厚善良,要女兒人生過得好就好,不用顧慮家裡。

與先生認識兩個小時就決定結婚,陶氏桂不免揚起聲調地說:「先生覺得是緣分,對我來說,卻是一場生命的賭博。」因為家裡的生活很困難,公公曾形容她在越南的家,就像40年前的台灣,家是茅草屋,廁所是茅坑,吃飯都蹲在地板上,她想賭一下,如果嫁得好的話,可以改善家裡的環境。

「我來的第二天,就學會鋪七種房型的床,補充備品。」陶氏桂凌晨即起,為客人準備早餐,先生負責打掃廁所,用餐時間一到,準備好全家的飯菜,公婆見她全心為劉家付出,也貼心地每個月給她零用金,讓她可以全數寄錢回越南。十年後,當她與先生還清花蓮民宿的貸款,公婆另外給她一筆為數不少的錢,為越南的娘家蓋樓房。因為她用心的付出,也讓娘家的生活可以翻轉。

成立越南故事書屋

在越南只有國中畢業的陶氏桂,來到台灣,一路從小學、國中,念到花蓮高商的商業經營管理科。「我念了九年夜間部,補校不用學雜費,還經常前三名,領獎學金。」陶氏桂自豪地說。

台灣也有助學貸款等機制,讓受教育不會成為父母親很大的壓力。陶氏桂說:「我領受社會這麼多的幫助,想要回饋,但我只精通越南語。」2018年,她申請婦權基金會新女力創業加速器計畫,獲得15萬元的補助,從越南空運重達100多公斤、共1,000多本越文原文繪本,包括小學的越語課本、牛奶果、七個小矮人等以越文撰寫的繪本,「越南故事書屋」就此開張。

有些繪本直接送給各地小學的圖書館,有一些仿照燦爛時光書店「漂書」的作法,供人免費借閱。

書屋有書,但理想歸理想,越南姐妹卻因家務、工作纏身,沒有時間念書給孩子聽,孩子也看不懂越語,讓陶氏桂興起免費開辦越南語課程的念頭。

「本來只想教字母,沒有想到孩子學得很快,教案不夠用。」當時還是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社工組長、現花蓮縣議員楊華美引介東華大學師資,協助製作教材,教導如何講生動的故事。目前每周六的越語課,前一小時學生字、練習寫字,第二個小時講故事,搭配遊戲、舞蹈、做美食,有的孩子連續上了兩年的課,沒有中斷,課堂上的互動與學習,成為呈現多元文化的現場。

故事屋亦曾開辦免費的線上成人越語課,全台台商、家中有移工的民眾、對越南文化有興趣的大學生共30多人報名,由越籍姐妹阮氏金凰負責教課。

東華大學博士班學生黃國俊認為,教越語課時,可以看到新住民的第二代,積極學習母親的母語,了解自己母親家鄉的文化,更能進一步建立民族的認同。
 

故事書屋的繪本以漂書的概念供民眾借閱。(林格立攝)

故事書屋的繪本以漂書的概念供民眾借閱。(林格立攝)
 

穿越社區,傳遞越南文化

2020年開始,越南故事書屋幾乎每個月利用社區的公園或廣場舉辦以越南文化為主題的活動,並且對外開放,通常在周末舉行,讓放假的移工可以參加,一解思鄉之苦。

每年的農曆春節,書屋會佈置一顆黃色梅樹為裝飾,姐妹們相偕穿著紅色喜氣的傳統服飾,來自北越的姐妹會包越南糯米飯的鹹粽、香蕉甜粽;南越的姐妹一定準備西瓜,另外準備荔枝、芒果等五種水果的五果盤,依南北越風俗而有不同,但都象徵年年有餘,豐衣足食。

連續五年舉辦的中秋節活動,其實是越南的兒童節,書屋的志工們利用保特瓶作燈籠,帶著孩子們到街上逛,拿糖果與柚子吃。每一次節慶的活動,姐妹們在表達文化主體性的同時,亦達到傳承文化的目的。

今(2023)年越南故事書屋與兒福聯盟合作,除了周六的兒童越語課,星期日晚上固定讓姐妹到故事屋聚會,讓全年無休的越南姐妹們,有一個喘息、放鬆的機會。大家一起跳斗笠舞、扇子舞,吃家鄉美食,或是籌備節慶大型的活動。每當姐妹家中有人生病或是住院,故事屋協助看顧小孩,守望相助。

陶氏桂除了協助法院等司法機構擔任通譯工作,今年還計劃巡迴十所學校,擔任多元文化的講師,送給學校繪本,介紹越南春捲、甜湯等美食。對她來說,16年前人生的一場冒險,台灣成為她的家,也很珍惜台灣治安、醫療進步的美好;她將所獲得的恩德與幸福,透過參與公共事務,幫助姐妹與新二代。

花蓮縣議員楊華美認為,越南故事書屋的姐妹們,用語言課、節慶活動等方式展現主體性,與台灣社會對話,透過她們生命移動的跨界經驗,為台灣增添更多元的風貌與文化。

更多照片請至《生命的流動 越南故事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