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鍾老筆下的故鄉 龍潭文學地景
2023-07-17

故居裡復刻鍾老寫作的檜木書桌,讓人遙想他昔日伏案寫作的光景。

故居裡復刻鍾老寫作的檜木書桌,讓人遙想他昔日伏案寫作的光景。
 

原產於歐洲地中海的魯冰花,對許多台灣人來說,卻別有一份親切感。開在每年二月底三月間的魯冰花,茶農將它作為冬季綠肥,成長後將之翻埋入土壤作為肥料。《魯冰花》亦是鍾肇政(1925~2020)的第一篇長篇小說,書中描述富繪畫天賦的少年,不被環境理解,不幸染病早夭的故事;1989年改編成電影,成為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魯冰花》的作者鍾肇政(學界暱稱為「鍾老」),與著作《台灣文學史綱》的葉石濤,在台灣文壇上併稱「南葉北鍾」。葉石濤的故鄉在台南,台南是遊客如織的觀光古都,透過公私單位協力,已闢出了多條葉石濤的文學路徑。鍾肇政的故鄉則是純樸的客庄小鎮龍潭,2019年「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開幕,以鍾肇政為主題企劃的文學地景,成為遊賞龍潭街區的停駐點,在那兒都可遇見鍾老的文字。

不只想到自己的鍾肇政

踏進「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前,先科普一下鍾老。

鍾肇政被稱為「台灣文學之母」,這是出自作家東方白的形容。鍾肇政次子鍾延威為父親撰寫的傳記《攀一座山:以生命書寫歷史長河的鍾肇政》書裡描述,「鍾老倒沒怎麼抗議,只是偶爾嘀咕『我明明是男的,怎麼會變成什麼之母!』」

這稱號其來有自,鍾肇政一生勤奮多產,手寫多達兩千多萬字,留下《濁流三部曲》、《台灣人三部曲》等大河小說;他更戮力提攜後進,推介前輩文學家,投入還我母語、客家復興運動等等。朱宥勳在他的文學評論集《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為鍾肇政下的標題「因為鍾肇政不只想到自己」,既貼切又有趣。

鍾老一生能自然切換客語、日語、閩南語及華語四種語言,但華語卻是最晚才熟悉的。他出生於日治時期,1945年政權更迭,當年他21歲,才開始閱讀漢文書籍,苦學六年,才跨越了語言的障礙,已可以用流利的華語書寫,開始投稿到各報刊,但也經歷過諸多退稿的挫折。1957年,鍾肇政從龍潭家中寄出第一封信,邀約本省籍作家組成「文友通訊」,把本省籍作家集結起來,一起討論問題、切磋文學技藝。

1960年,鍾老的小說《魯冰花》被時任《聯合報》副刊主編的林海音看中,開始在《聯合報》刊載,在本省籍作家中算是正式躍登文壇峰頂。自此他更鼓勵文友們,齊心搶下這塊文學陣地。更有多位作者被他催稿,像東方白的《浪淘沙》、李喬的《寒夜三部曲》都在他的督促鼓勵下完成。

不只鼓勵新人,出身桃園的作家朱宥勳在書中描述鍾老如何小心謹慎地借力使力,編輯本省籍作家選集,重新推介前輩作家的作品使其出土。他形容「就在這種一面匍匐前進佔領舞台,一面又立刻把舞台分享給更多本省籍作家的策略。」「如果鍾肇政生在一個有社群網站的時代,他這種樂於分享的性格,應該能夠適應良好,甚至成為重要的意見領袖吧?」就是因為鍾老沒有只想到他自己,讓朱宥勳結語,「他幾乎一個人就扭轉了文學史」。
 

龍潭過去是台灣重要的茶產地,鍾肇政創作的《魯冰花》就是以茶農為故事背景。

龍潭過去是台灣重要的茶產地,鍾肇政創作的《魯冰花》就是以茶農為故事背景。
 

戰後台灣文學的發祥地

走進龍潭國小旁的「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這是鍾肇政任職龍潭國小時的日式宿舍。

研究所剛畢業,即投入「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規劃與執行的蔡濟民,為我們導覽解說:「從1956到1967年,鍾老在這邊住了11年。」保留下來的日式宿舍共有三棟,第一棟以大家熟悉的《魯冰花》為策展主題;第二棟建物則是鍾肇政的常設展,「我們邀請朱宥勳當總策展人,將鍾老生平梗概做一個回顧,更以河流的意象為設計發想,比喻他的小說跟大河一樣。」

鍾老的另一項技能是寫著一手好字,展場內將鍾老的墨寶掃描展示。蔡濟民分享,許多人向鍾老求字,鍾老從不吝惜,他的字留在台灣許多館舍裡,如台南「台灣文學館」的字跡就是他題的;但他一生謙遜,因此門口的「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數個字,鍾老怎麼都不願意提筆,是蔡濟民從他昔日的墨寶擷取,再請設計師拼組而成。

第三棟建物,才是鍾老真正的故居,當時的門牌是「南龍路5號」,是鍾老寫下《魯冰花》、《濁流三部曲》等重要作品的地點,可說是「戰後台灣文學的發祥地」。室內復刻了鍾老一輩子寫作的檜木書桌,是牽手張九妹靠著養豬、養鳥存的錢買下的。更有趣的是,展場還在宿舍入門處復刻了一整面牆的鳥籠,因為張九妹當年為補貼家計曾飼養十姊妹。在僅12坪的宿舍中,已住了鍾家九口人,蔡濟民說,鍾老曾戲稱加上妻子養的家禽,全家有70多張口要餵養。

一旁還展示了策展單位找來的油印機。當年鍾肇政組織「文友通訊」,匯集了眾人對作品意見,再以刻鋼板、油印印製成「文友通訊」,寄送給會員,紙上讀書會就是如此運作。

市街的生活氣息

逛完宿舍群,蔡濟民領我們到戶外,先走向不遠處的武德殿,這與日式宿舍群幾乎是同時期修復。龍潭武德殿建於1930年,牆體構造採RC加強磚造,外牆立面以白色及黃色灰泥搭配綠色洗石子,低調樸實的配色,和諧的融入龍潭市街。門口的羅漢松蒼勁挺拔,更添建築的典雅氣質。

沿著東龍路走,會先撞見龍潭基督長老教會,鍾家世代為基督徒,鍾老從小在此處做禮拜,他在長篇小說《八角塔下》寫道:「而那位長著山羊鬍子的老傳道,永遠都講那些我們都已聽熟了的故事。」形容的就是最早來龍潭傳教的傳道士鍾亞妹。繼續前行,會遇見在地居民的信仰中心龍元宮,奉祀五穀神農大帝,鍾肇政在多部作品中都寫到龍元宮過年、元宵、中元的節慶祭典。蔡濟民也分享:「雖說鍾家世代信仰基督教,但鍾肇政滿月時,其父曾在龍元宮前廟埕擺流水席,宴請鄉親。」去(2022)年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還曾在此處以鍾老的文本及張九妹的食譜,辦了音樂宴席,遙遙呼應街區的記憶。

龍潭的街區不大,呈現狹長型,龍元路貫穿其中,是在地人口中「老街」,蔡濟民解釋:「從老照片可見,這條路在拓寬之前,曾有輕便車的軌道,運送茶葉或物資到外地。」在地人把龍元路分為上街與下街,以第一市場為界,往北靠龍元宮方向為上街,下街是往龍潭大池的方向,在《台灣人三部曲》跟《濁流》書中都曾描繪過上街與下街的景況。

上街的商業活動較為熱絡,街上有經營超過一甲子的雜貨店「隆興商店」,也是插畫家徐銘宏的老家,他曾將雜貨店的生活畫成《畫說寶春姊的雜貨店》一書。1935年開業的松屋冰果店,是鍾老年輕時消暑的去處,古早味的綿綿冰和手打的檸檬汁,是龍潭在地的記憶點。還保有龍元宮藥籤文化的元春蔘藥行,是充滿藥香味的空間,老闆還示範了傳統切片機如何運作。而龍元宮對面的老店「牛肉雄」是鍾老的愛店之一,他常帶著來訪的友人光顧。

蔡濟民一一解說,帶我們認識這充滿生活感的街區,這些也都是鍾老生前會走遊散步的區域。再轉到作為上下街分界的龍潭第一市場,此處曾發生火災而沒落,2016年,在地發起翻轉計畫,新創品牌進駐,成為菱潭街興創基地,為地方的創生點起小小的火苗,菱潭街的創生夥伴們都得過鍾老的鼓勵。
 

園區內的龍潭武德殿,門口的羅漢松蒼勁挺拔,是小鎮上靜謐的一隅。

園區內的龍潭武德殿,門口的羅漢松蒼勁挺拔,是小鎮上靜謐的一隅。
 

故鄉的地景

再折返回龍潭國小,蔡濟民解釋,龍潭國小的校門原本設在南龍路上,蔡濟民指著原校門對面的一條小徑,「這是以前的通學巷,以前鍾老上下班必經之路。」

昔日鍾老不是在寫作、讀小說,就是窩在戲院裡看電影,附近一間已歇業的戲院,有朋友來找他時,會委託戲院在螢幕上打上「鍾肇政外找」的字幕,次數之多,戲院就索性就留下那片玻璃,不再重製了。陳映真、李喬都曾在戲院裡找到鍾老。

走路不消幾分鐘就到了龍潭大池,視野也隨之開闊起來。龍潭是因境內一口埤塘而得名,早期大池上蔓生野菱,故又名「菱潭陂」,地方也稱為「靈潭陂」。鍾肇政的小說《靈潭恨》,就是以龍潭大池作為主場景,如今是龍潭人休憩的重要場域。

從大池向西望去,是鍾肇政筆下常提到的「乳姑山」,是龍潭人的母親山。蔡濟民解釋,龍潭人看見乳姑山,就像宜蘭人看到龜山島,離鄉遊子遠遠望見那優美的山形,就知道回到家了。

最後蔡濟民帶我們到位在北龍路上的新竹客運龍潭站。龍潭沒有火車經過,對外交通都靠客運,當年鍾老要到外地,都要先搭客運到中壢火車站,再轉火車連結到外地。如今雖已老舊,但還保有日本時代的格局,可以想像當年像吳濁流等文友來找鍾老,都在此處下車,鍾老再帶著去吃牛肉麵,到宿舍討論文學的日常。

龍潭之於鍾肇政,一如鍾肇政之於台灣文學,「因為有鍾肇政,龍潭成為台灣文學史上永不磨滅的文學地景。」策展人的一句話,為此次走讀下了最佳的註腳。

更多照片請至《鍾老筆下的故鄉 龍潭文學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