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格演繹,傳統工藝 台灣停格動畫
2023-08-17

停格動畫中關鍵的偶道具,角色骨架的綁法有其講究。(林旻萱攝)

停格動畫中關鍵的偶道具,角色骨架的綁法有其講究。(林旻萱攝)
 

「停格動畫,應該算動畫片與真人實拍片連結最強的一道橋梁了吧。」黃勻弦說。

比平面的繪圖更能表現出真實,卻又比實鏡拍攝更能天馬行空。停格的原理技術不困難,製作卻高門檻,又富藝術性與實驗性。

看準了停格動畫的特點,台灣導演從民間工藝中汲取創意,演述台灣故事之餘,也為傳統工藝賦予了新生。

 

動畫產業始終是2D、3D當道,停格屬於邊緣小眾,但近來停格動畫大勢來襲,今(2023)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吉勒摩‧戴托羅之皮諾丘》,以及由張徐展導演,連續奪得金穗大獎與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殊榮的《熱帶複眼》,都是停格動畫。

珍巧玲瓏的微縮劇場

在AI崛起的年代,須仰賴大量手作的停格動畫,象徵著另一股逆行的復古風潮。雖說製程勞力密集(雖然近年也開始有3D列印技術的加入,但考量風格美學需求,整體而言,採用的比例不算太高)、道具體積龐大,都是難以克服的缺點;然而,停格動畫藉由微調實體物件的位置,逐格拍攝後再連續播放,能記錄下物體的真實色彩、材質與光影變化,獨特的美感是2D、3D所沒有的,遂在電影產業,一直都有著一群支持者,「也是因為,大家對於過於寫實的風格,疲乏了吧。」談起這一波浪潮,踩影子停格動畫創辦人、停格動畫師余聿如此笑稱。

「尤其投入創作的過程,實在很有玩玩具的感覺。」停格動畫師黃勻弦說。倘把視線從鏡頭下的畫面稍往後退,停格動畫的拍攝現場,就如同微縮的舞台劇現場,也像受女孩珍愛的娃娃屋,人工打理的布景、道具,房舍、街道、人物、動物,各個玲瓏珍巧。

當我們踏入黃勻弦主理的「旋轉犀牛原創設計工作室」,座落在宜蘭頭城的百坪透天厝,空間被道具塞得滿滿,像瞬間來到奇幻世界的大觀園。微縮的廟埕、疊滿日用雜物的民房,Q版的神明、五官誇飾的老人、穿著藍色吊帶裙的小學生……這些添佐了藝術創作元素的道具與場景,再再引發台灣人的共鳴。
 

黃勻弦重現記憶中,當年與父親到處賣藝的捏麵人攤子。(林旻萱攝)

黃勻弦重現記憶中,當年與父親到處賣藝的捏麵人攤子。(林旻萱攝)
 

慢工細活的產製過程

《企鵝家族》、《笑笑羊》、《落跑雞》、《PUI PUI天竺鼠車車》……都是童趣橫溢的經典停格作品,雖然不乏成功的商業IP,但停格動畫產製過程漫長,一小時的長片,三、五年是最基本。畢竟道具製作可以呼朋引伴,一旦開鏡,攝影師只能單打獨鬥,即使是一秒鐘,也需12~24張照片,一天作業下來,「效率好的話,頂多產出10秒。」黃勻弦說。

加上資金成本高昂、技術特殊、人才難尋等挑戰,使得停格動畫作品產量珍稀,台灣亦不例外。

黃勻弦是台灣少數的停格動畫導演,2009年先成立動畫工作室,由承接商業廣告案開始。2016年她投入原創,初試啼聲,短片《巴特》獲得金穗獎一般組最佳動畫獎,又入圍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為她打上一劑強心針。而後,她再接再厲,第二支短片《當一個人》獲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第三部作品《山川壯麗》,再次入圍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

從傳統工藝出發

然,倘問黃勻弦為何踏上停格動畫的路,倒不是想浪漫地圓夢,更真實的原因是現實的半推半就。

廟宇,是她的作品中最具識別度的場景。精雕細琢的橘紅屋瓦、燕尾屋脊、龍柱、石獅與燈籠……較之真實的建築,細膩程度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黃勻弦的長期合作夥伴、攝影師唐治中說:「很少有人像她一樣,會用上這麼奢侈的美術。」

在自己的作品中屢屢召喚經典的廟宇場景,對黃勻弦是回憶,也是療傷。老家在民間信仰興盛、傳統工藝重鎮的鹿港,黃勻弦的父親黃興武是捏麵人師傅,師承知名捏麵人師傅施教鏞。自小,捏麵人是一家五口的必修課,小學六年級能獨當一面後,她再也沒有長假的記憶,直到大二以前的每個寒暑假,都被父親徵召到廟口、夜市等地方擺攤。

被迫與捏麵人糾葛的日子,讓她一度心生抗拒,但看到市場流失,產業日暮西山,卻又讓她心有不忍。大學畢業後,搭上文創浪潮,她嘗試創立捏麵人品牌,曾隨市集全台巡迴出攤,也曾在百貨公司設櫃,最後因緣際會被「爭鮮」集團相中,用捏麵人為吉祥物拍攝廣告。早已內化純熟的捏麵人技能,「讓她無形中已經具備最具挑戰度的製偶關鍵技術。」唐治中說,美感創作的信手捻來,引導她一步步走向動畫師的生涯。
 

捏麵人世家出身的黃勻弦,以動畫為傳統工藝開新路。(林旻萱攝)

捏麵人世家出身的黃勻弦,以動畫為傳統工藝開新路。(林旻萱攝)
 

從手藝人到動畫師

黃勻弦緊實的右手虎口肌肉,是經年實務歷練的證明。她即席示範捏麵人的基本工藝,先取一小團樹脂土,反覆將土從手中推出去再收回來,直到排除裡頭藏的雜質與空氣,成為光滑的圓,「這個叫做『菊花練』。」黃勻弦說。

接著她流利地搓出圓筒,掐出腰身,取剪刀剪出魚尾,再用一把牛角籤,用其中的鈍面雕出魚鰓,以尖端勾出眼睛及嘴巴;最後用一支銅管的斜尖面壓出鱗片造型,不消片刻就成了一尾維妙維肖的金魚。

捏麵人就像吹糖與造型饅頭,本是一項暫時留存在特定時空中的民俗工藝,並非為了永久保存。農業社會,小孩沒有太多現成玩具,捏麵人師傅以麵粉加水與沙拉油,揉捏出各種造型,用以取悅小孩。玩罷以後,最後還能丟到爐灶中烤熟,拍去落灰,就是好吃又好玩的零嘴,「這是我爸爸小時候的記憶。」黃勻弦說。

社會經濟起飛,科技進步,耐久不易腐敗的樹脂土發明,捏麵人的觀賞價值才提高。黃勻弦回憶過往舉家擺攤歲月,只需攜帶少少幾種的土,利用配色的原理,加上一把複合了各種功能的牛角籤、剪刀、銅管、竹筷與木架,行囊簡便,「工具通通裝到一個蛋捲盒裡,就可以出門作生意。」黃勻弦說。

擺攤現場,客人指名款式,師傅臨場製作,為了搶快,捏麵人工藝只要簡單幾個步驟,就能將角色神態刻畫得維妙維肖,厲害的師傅,手法石火電光,神乎其技。

「捏麵人追求的是客製化、個別化,而非工業化生產的量產化、精準化。」黃勻弦說。這樣的特質,與擅表現媒材質感的停格動畫一拍即合。觀察黃勻弦製的人偶,皮膚上淡淡的指紋,用剪刀切出的手指、牛角籤拉出的浮誇嘴型,正隱藏著她獨一無二的簽名。

實驗性強,包容力高

曾以《島影》入圍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的停格動畫導演余聿,與黃勻弦走過的路徑全然不同。小時受到《企鵝家族》、《聖誕夜驚魂》等經典作品的啟迪,因為篤定想投入停格動畫領域,從政大廣電系畢業後,她前往美國南加州大學取得動畫碩士,也曾進入Stoopid Buddy Studios、Bix Pix Entertainment、Netflix等知名公司實習、工作。

曾在一流的國際停格動畫團隊中工作,余聿對產業動態有著深度理解,她指出,停格動畫製作上雖然困難度高,但也容許更寬廣的實驗性,且能夠涵納各種媒材,好比常見的黏土、紙板、懸絲偶、羊毛氈,甚至是煤礦、融冰、玻璃上的霧氣……等,可說無所不有,再搭配不同的拍攝手法,產生千變萬化的美學效果。與講求成本、票房,表現手法工整的商業片,形成另一種極端的對比。

「這使得停格雖然難做,但仍會吸引人持續投入;每一年的奧斯卡動畫獎項,停格動畫很少缺席,在重視藝術表現的影展上更是熱門選項。」余聿說。

尤其在電腦技術愈來愈普及的時代,還可見同一部影片,將實拍、2D或3D與停格穿插混搭,「不同的媒材、手法,大家都還在嘗試。」這是界線模糊、多元爆炸的時代。
 

為了「說自己的故事」,余聿離開國際團隊回到台灣。(林旻萱攝)

為了「說自己的故事」,余聿離開國際團隊回到台灣。(林旻萱攝)
 

鏡頭下的台灣故事

動畫師會選擇以什麼樣的主題、什麼樣的媒材,必然受限於所在地能取得的材料與文化內蘊。位於倫敦的動畫工作室Nomint,推出以氣候暖化為題、以融冰為媒材的短片《Can't negotiate the melting point of ice》,這樣的作品,是位於熱帶、亞熱帶的台灣難以完成的創作;更著名的,還有捷克動畫大師Jan Švankmajer,融合捷克傳統的懸絲偶技藝,成為偶動畫的經典。

台灣的停格動畫導演則嘗試從傳統工藝挖掘本土媒材,除了黃勻弦融合了捏麵人技藝;雙棲於藝術、動畫領域的張徐展,他是新莊百年老店「新興紙糊店」第四代,他將從小耳濡目染的殯葬文化結合家傳的紙糊工藝,轉化為原創動畫,所導演的停格動畫《Si So Mi》,曾入圍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在今年推出的《熱帶複眼》,取材於東南亞文化圈的鄉野傳說「鼠鹿過河」,同時結合舞龍舞獅等民俗元素,作品揉合黑色幽默、恐怖、奇譚等元素,風格獨具一格。

如黃勻弦分享,初入動畫領域時懵懵懂懂,對本土元素未著墨太深,直到有機會與外國導演交流,對方坦言,她的作品有太多名作的影子,這才讓她對周遭生活驀然回首。

總是人潮絡繹的廟宇、民眾耳熟能詳的媽祖、三太子等神明、經典常民小吃、從事街賣的老者……等等,生活所在的點點滴滴,都是俯拾即是的創作靈感,她放入鏡頭下,自此訴說出獨一無二的台灣故事。

更多照片請至《定格演繹,傳統工藝 台灣停格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