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小花蔓澤蘭的生態難題 把綠癌變綠金
2023-10-30

小花蔓澤蘭
 

在「全球百大外來入侵種」榜上有名的小花蔓澤蘭,為多年生攀爬植物,原產於中南美洲,性喜陽光,繁殖能力強,生長速度飛快,生命力強韌,會將攀緣的植物纏繞掩蓋,以致無法行光合作用而死亡。一旦蔓延,即便投入大量資源與人力,仍難盡除,故在全球各地引釀起生態浩劫,因而又被封上「綠色殺手」、「綠癌」等駭人聽聞之名。

 

踏入花蓮的郊野,常見披覆在圍籬、路邊、喬木上的綠色布幔,我們隨著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技正呂坤旺的腳步,從中識別小花蔓澤蘭的身影。它有著鋸齒邊的心型葉片、輻射狀的葉脈,莖部柔軟又細長,新生的尾端呈現出淡淡紫色。

一處荒廢的果園裡,香蕉樹被纏繞得密密麻麻,不少蕉葉因為頂端負重太過,從中間直接折斷,新葉無法展開,老葉無法行光合作用,這是小花蔓澤蘭經典的纏勒致死手法,倘若沒有人為介入移除,植株枯死,不過早晚的事。

更可怖的是,看上去已是鋪天蓋地的綠,「長成這樣,只需要兩、三個月。」呂坤旺說。據統計,小花蔓澤蘭一天平均生長可達24公分,花季每平方公尺可產出17萬顆的種子,難怪外國人幫它取了別名:「一分鐘一英哩雜草」。
 

讚炭工房的磚窯容積小,更易控溫度,可確保酢液的萃取品質。

讚炭工房的磚窯容積小,更易控溫度,可確保酢液的萃取品質。
 

入侵種帶來的生態危機

全球化的時代,人的移動頻仍,物種大交換難免,有的物種增進人類生活的福祉,有的卻成為危害生物多樣性的「入侵種」。在台灣,惡名昭彰的動物如福壽螺、八哥、紅火蟻;植物除了小花蔓澤蘭以外,還有銀合歡、銀膠菊、南美蟛蜞菊等。

曾經在林業試驗所恆春研究中心作調查研究的呂坤旺,談起恆春半島上赫赫有名的「銀合歡廊道」。原產於南美的銀合歡,因木材合適作為紙漿原料,1976年以能源樹種之姿大規模引進。

孰料,商業模式還未發展成熟,銀合歡就不敵進口紙漿的低價,被業者所放棄。但銀合歡不僅在淺山地區適應良好,還發揮了「毒他作用」的入侵性,從落葉、枯枝、種子分泌有毒物質,逐一侵佔了許多原生種的生長空間。

在屏東龜山,至今仍可見排列得整齊茂密的銀合歡,留有當年人工造林的痕跡,呂坤旺說,他們曾把把銀合歡的種子帶回實驗室,「發芽率高達95%。樹砍掉後,試著點農藥、灑石油或煤焦油,居然還能重新發芽。」

雖說外來種與入侵種,並不能劃上等號。但是,當某一物種過於強勢,又沒有天敵與之抗衡,就成為破壞生態平衡的入侵種。即便不少物種引進的動機立意良善,但難題在於,生態系統錯綜複雜,人類難窺全貌,「一個外來種,會對當地環境造成什麼影響,實在太難預期。」呂坤旺說。

除「蔓」總動員

小花蔓澤蘭到底如何來到台灣?有人說,是因人或貨物移動運送,或者鳥類跨境飛行,種子被無意夾帶。亦有人說,是人為刻意引進,因為生長速度快,被認為可作為邊坡護土、水土保持之用。

初始數量總是零星,約莫千禧年左右,人們開始注意到這種「雜草」四處可見。據林業署統計,2002年,小花蔓澤蘭的面積高達56,848公頃,常見於1,000公尺海拔以下的地區。

為了有效防治小花蔓澤蘭的蔓延,加強宣導之餘,林業署提出每公斤5元的收購價,全年收購,更固定在花季以前的8~9月,舉辦為期整個月的「除蔓月」,並訂定了9月第一週的週六為「除蔓日」,廣邀民眾響應。經過長年的努力,2021年底,全國小花蔓澤蘭的面積已降至3,391公頃。

範圍廣大的花蓮,曾是全台數一數二的重災區。2020年花蓮境內的小花蔓澤蘭高達3,681公頃,常見於廢耕的農地、果園、檳榔園。

為了加速「除蔓」作業,花蓮縣府加碼,將收購價提高到每公斤8元。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副分署長王怡靖分享,為了正面迎擊這一「綠色怪物」,花蓮分署責無旁貸地成立「花蓮縣外來入侵種植物移除作業平台」,廣邀公家機關、社區、部落、私人機構、學校等單位合力參與。

同時,為了更有效盤點、監測小花蔓澤蘭的消長,花蓮分署與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合作,趁著花期出動無人機,拍攝影像後再套疊地籍圖,藉此掌握植株精準的分佈位置與數量。經過多管齊下的努力,如今花蓮縣小花蔓澤蘭的面積已降至800公頃左右。
 

花蓮分署與木酢達人合作,開發出七款含有小花蔓澤蘭酢液的居家清潔用品。

花蓮分署與木酢達人合作,開發出七款含有小花蔓澤蘭酢液的居家清潔用品。
 

廢棄物的華麗轉身

去除小花蔓澤蘭的方法主要有三。使用農藥的「化學防治」;以人工拔除的「物理防治」;以及利用其他生物相互對抗,以達平衡的「生物防治」。但因小花蔓澤蘭廣佈各地,噴灑農藥的殺傷力過高;借助相剋的天敵,對環境的影響與成效又難以評估;到頭來,土法煉鋼的老方法反而最為經濟有效。

因為小花蔓澤蘭生命力強韌,蔓莖的節點只要觸碰到土壤,都有機會重新生長成另一株,因此除蔓的程序有其訣竅。呂坤旺解說除蔓的標準流程:先循著植株的莖找到根部,再連根挖除,切記不可強行拉扯,免得蔓莖斷裂在地上,到頭來重新落地生根。倘若逢「除蔓月」,各分署會將採集到的植株集中處理,裝到垃圾袋中掩埋,或集中焚燒;平常時候,民眾只要將蔓莖捲起後掛在樹上,任其枯死即可。

去(2022)年的除蔓月,光花蓮分署就清除了一噸的小花蔓澤蘭,如此龐大的廢棄物,處理起來耗費人力、金錢,又增加碳排,成本著實不低。

「這也讓我們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讓垃圾變成有用的東西?」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經營企劃科科長邱煌升說。出於這樣的動機,花蓮分署進一步邀請位於鳳林、專門燒製竹炭的「讚炭工房」,仿效工房製作竹酢液、木酢液的方式,嘗試開發小花蔓澤蘭酢液,讓廢棄物就此華麗轉身。

酢液妙用無窮

酢液是什麼?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分院生質材料技術部經理黃盈賓長年投入酢液的相關研究。他將路邊野地採集到的小花蔓澤蘭,丟入一只簡易炭化爐中,隨著有機物質升溫熱裂解,煙霧裊裊而昇,他解釋,這就是酢液形成的基本程序。

「酢液」又稱「醋液」,有機物燃燒後,炭化過程中因燃燒不完全而產生煙霧,將煙霧收集而後冷凝,靜置約半年,液體會依重量分層,上層的是浮油、下層的是焦油,中層的便是酢液。

稱作「酢」液,顧名思義,當中含有醋酸,聞起近似烏梅、羅漢果的氣味,由於含有酚類、醇類等豐富的有機化學物質,具抗菌消臭的功效。日本人最先開始注意到酢液的妙用,加入清潔用品中,可降解阿摩尼亞等刺鼻氣味,灑在農地中,也可活化土壤、增強地力。

炭化爐中的火源熄滅後,空氣中殘留著淡淡的酸香,「如金華火腿一類的加工肉品,其實就是用酢液燻製出來的。」黃盈賓說,這項乍聽陌生的產物,原來早已存在台灣人的日常。

而歸功於讚炭工房負責人劉得劭的堅持,工房萃取的小花蔓澤蘭酢液品質優異。陶瓷工藝科班出身的劉得劭,在鄉間自力造窯,小型的方型磚窯容採電力或瓦斯來加熱,並以測溫棒輔助,可以精準掌控燃燒的溫度曲線。

但溫度和酢液又有什麼關係?原來,溫度過高,酢液中懸浮的焦油含量愈高,農用無妨,但卻無法供人體使用。日本人萃取酢液以500℃為上限,龜毛的劉得劭,到300℃後便捨棄不取。如此追求品質,製程掐頭去尾,一公斤的酢液,就得用上24公斤新鮮的小花蔓澤蘭。

為了更進一步確保品質與安全,花蓮分署將小花蔓澤蘭酢液進一步送台美、SGS檢驗,確認無重金屬殘留,再進一步媒合以木酢為原料的清潔用品品牌「木酢達人」。

以循環經濟為宗旨的木酢達人,強調運用龍眼木修枝後產生的廢木材作為萃取木酢液的主要原料,「這些剩餘的木料與移除所取得的小花蔓澤蘭,都是很好的回收料源。」木酢達人生產部經理洪瑋麟認為。

森林循環理念上的一拍即合,讓木酢達人欣然同意合作,並將初製的小花蔓澤蘭酢液再次精餾,才添加到洗髮精、護手霜、防蚊液等七款產品中。首波推出5,000瓶,不少消費者予以支持,很快地就銷售一空。
 

添加小花蔓澤蘭的薰香,對惱人的小黑蚊有驅避作用。

添加小花蔓澤蘭的薰香,對惱人的小黑蚊有驅避作用。
 

小黑蚊的天然剋星

酢液依據不同的原料來源,成分略有差異,但多具抗菌甚至殺菌的效果。小花蔓澤蘭酢液除了對黃金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高達99.9%,另外,黃盈賓說明,也因小花蔓澤蘭酢液含有「氮」的成份,氣味較強烈,對於驅避小黑蚊格外有效。

為了擴大小花蔓澤蘭的去化,工研院致力於小花蔓澤蘭產品的應用與開發。黃盈賓及團隊取經酢液的製程,將小花蔓澤蘭擴大應用在蚊香、燻香等香品中,他指出:「燻香類產品在使用過程中都得經過燃燒,原理就與酢液的萃取異曲同工。」

他以小花蔓澤蘭酢液的特性,說服了不少業者採用。來到彰化花壇,在這因盛產艾草而發展出的在地產業中,居然可以發現小花蔓澤蘭應用的另一片天。

雖然難以獨挑大梁,但小花蔓澤蘭可是公認的最佳配角,將它結合「百草之王」艾草,不論是驅蚊、淨化空氣,「相輔相成,效果更佳。」艾農科技採購專員陳秀枝相當肯定。

艾農科技與南投縣農業觀光藝術文化協會合作,今(2023)年動員協會成員,移除後並交由艾農科技250公斤乾燥的小花蔓澤蘭作為原料。

另一家龍晟燻香,總經理戴木村製做天然蚊香超過30年,諳曉各植物相輔相剋原理的他,因親身實驗有效,欣然將之加入蚊香配方,一盤線香約有三成為小花蔓澤蘭。

雖說入侵種帶來的生態難題,一時半刻難以斬草除根,但透過跨領域的合作與創新的思維,人類可以反守為攻。從消極移除到積極去化,由此來看,小花蔓澤蘭的防治與應用經驗,可說邁出了象徵性的一步。

更多照片請至《小花蔓澤蘭的生態難題 把綠癌變綠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