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福爾摩沙古道越野賽 重回祖靈懷抱的極限之路
2023-11-06

登上蜈蚣崙主峰,還有綿延的山稜等著選手們。

登上蜈蚣崙主峰,還有綿延的山稜等著選手們。
 

台灣介於海拔1,500公尺至3,000公尺的中級山,以充滿神秘和未知等特色知名,雖然高度不高,卻被認為是台灣最難攀登的一塊領域。

這些充滿野性的山群,在福爾摩沙古道越野賽(Formosa Trail)創辦人羅培德(Petr Novotny)眼中,卻是一塊寶地,經過多年的探勘、比對舊地圖,更讓他發現一條被歲月遺忘的原住民古道。

 

根據國際越野跑協會(ITRA)規定,越野馬拉松賽道最多只能有30%人工路段,剩下70%皆須為自然路徑,相較一般馬拉松賽事多在平穩路面上跑動,越野馬拉松多數時間需在多變地形上前進,過程中每一步落腳都考驗著跑者對於眼前環境的評估。
 

校長兼撞鐘的Petr,連商品行銷也不假他人之手,在採訪中間利用時間拍起了宣傳照。

校長兼撞鐘的Petr,連商品行銷也不假他人之手,在採訪中間利用時間拍起了宣傳照。
 

直闖野性山林,挑戰自我

跟著Petr和他的妻子羅勃依婉(Eva Lobo)踏上舉辦於埔里的福爾摩沙古道越野賽路徑,只見進入山林賽道的入口處雜草叢生,需撥開綠色枝葉才能看到僅允許一人踩上的黃土範圍,坡度更是讓人必須手腳並用才能勉強攀上,為了前進,此時眼前的每一顆石頭、樹枝,甚至是雜草,都可以是你選擇攀附的輔具,因此主辦單位也在參賽前建議跑者參賽時準備一副手套,以備不時之需。

在這一小段坡度極陡的路段後,接著的是更難行走的小徑,此時不自覺身體會貼著山壁,因為在你身體的另一側便是懸空處,這時只得放慢腳步,感受山路的起伏,並琢磨踩踏的每一步,偶爾還需藉著身旁的自然植被出力,才能繼續往上爬。

參加福爾摩沙古道越野賽10公里組的選手,在經過數公里的平面道路後,進入山林的第一道關卡,便是這段直攻蜈蚣崙主峰的爬坡路段,雖然高度爬升僅200公尺,仍讓許多選手直喊吃不消。

除了蜈蚣崙,10公里和18公里組另外還會經過埔里知名景點——虎頭山飛行傘基地,許多選手會在這裡停下腳步,一覽埔里風光,或是拍上幾張照片,為這場賽事留下紀錄。

至於對40、75和104公里組的選手來說,蜈蚣崙的陡上路段只是前菜,重點是進入埔里深山後的技術段落,路線一路延伸至霧社、武界,中級山的山徑讓選手在享受該地美麗風景的同時,也必須隨時注意腳下的地形變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40、75和104公里組路線共同必經的一處檢查哨「橘子屋」,裡面住著一位已高齡84歲的原住民阿嬤,她除了提供房舍作為比賽補給點使用,還是當地少數仍記得武界前往埔里古道路徑的活歷史。

勇闖山林的越野馬拉松,是為半自助式比賽,多數路段皆在車輛難以前進的深山裡,因此想參加40公里以上賽道的選手,被要求需具有參與過ITRA相關賽事經驗,或是足夠的參賽資歷;若是沒有取得任何越野馬拉松相關積分的跑者,則會建議謹慎衡量自身各項條件後,提升訓練強度、備有必要裝備,從短程賽道開始小試身手。

會有這些規定,主因便是相較於平地跑動的馬拉松賽事,越野馬拉松難度和危險度提升許多,一時的不慎,任何意外狀況都可能發生,屆時救援難度也相當高。不僅跑者在比賽過程中需投入更多心力,對主辦單位來說,更是必須謹慎規劃所有細節的一場賽事。

細節控,規劃謹慎小心

七年前,Petr和Eva共同創辦「Beast Runners 跑山獸」,這個名字隨著Petr於2014年以3小時53分成績打破嘉明湖步道越野賽最快紀錄時,在跑者、登山圈廣為人知,而疫情期間一椿椿搜救迷路山友的助人事蹟,則讓他躍升台灣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其實,舉辦一年一度的越野賽才是他的本業。

2012年因緣際會來到台灣的他,不僅愛上台灣的山林,更與妻子相識、相戀,共組家庭,而這樣的緣分,也成為他在台灣開設工作室、舉辦越野賽的契機。2018年前,跑山獸每年在雙北地區有三至五場賽事,埔里則為一場。

從一開始選手規模僅幾百人,到現在有1,000至1,500人、來自40多國的國際選手參賽,這樣的大型賽事,工作核心團隊只有他和妻子兩人,每年與來自全國的120多位志工合作,讓這個大型活動能夠順利進行。

Eva說,Petr一直「校長兼撞鐘」的原因,或許是和他母親謹慎小心及父親習慣親力親為的個性有關。

採訪這一天,扛著除草機,邊解說賽道特色,Petr邊細心地清除生長一年、高度快和人一樣高的植被。

看來簡單的一件事,Petr卻絲毫不馬虎,從手機拿出一張地圖,上面五顏六色的軌跡,詳細記載著他於何月何日上山、花費多久時間,以及植被生長狀況。他說,每年維護賽道時,他都會拿出這份紀錄來確認狀況是否有異常。

做什麼都愛做計畫的他,不論是協助搜救,還是規劃比賽,都會在電腦做完全盤研究後,擬定一份詳細的計畫。Eva在一旁還爆料,Petr連隔壁鄰居的生日都會用表格記下來。

這樣一位「細節控」,對比賽各項細節追求完美,對綁布條這樣一件小事也有他自己的一套標準。

關於布條的必要性,外界仍有許多討論,但為了參賽者安全,Petr認為這些布條仍有其重要性,也必須注意維護山林環境,所以他在清除雜草後,都會親自在賽道路徑綁上印有「Beast Runners 跑山獸」logo的布條,且綁帶方式並非廣撒式,而是評估各個路線選手特性、思考模式後,綁在能引導選手至正確路徑的位置。

小至水果切法、補給水擺放位置和補給食物的品項,大至各站點關門時間、避免各組選手衝撞的出發時間等,細緻規劃的福爾摩沙古道越野賽,讓許多選手都對比賽回饋極高評價,好口碑不脛而走。擔任比賽志工的嚴啟翁,本身是位馬拉松跑者,過去因越野點數不足遭Petr拒絕接受報名,但也因此感受到主辦的謹慎,轉而加入賽事志工的行列,之後更在參與的過程中,深刻了解他們對比賽中各項細節的嚴謹和用心,並認同這樣的理念,最後成為好友。
 

對於山林,Petr持續推廣「你的安全是你的責任」概念,希望能減少更多山難意外的發生。

對於山林,Petr持續推廣「你的安全是你的責任」概念,希望能減少更多山難意外的發生。
 

帶妻子回家鄉,擁抱山林

嚴謹賽事的背後,其實還有一段溫柔的故事。

福爾摩沙古道越野賽路徑的雛形,其實是源自Petr探勘自家後院的路線。靠著比對今昔地圖,他意外將賽德克族、泰雅族和布農族在過去可能曾使用的山中古道串連起來。

這讓身為泰雅族和賽德克族混血的Eva又驚又喜,那一天更決定和丈夫一同踏上這條路徑,走的過程中她似乎也感應到了什麼,「那天我是哭著下山的。」她這麼說。

原生家庭的創傷,讓過去的她始終在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直至她33歲那年的生日,她遇到了如今的丈夫,因此讓Eva笑說:「Petr是我的生日禮物。」

這份禮物讓她找回血液裡的原住民基因,使原先不愛運動的她,重新回到山林的懷抱,也回到埔里的家,以及心裡的那個家。

在福爾摩沙古道越野賽官網,可見Petr將賽事與埔里當地原住民文化做連結,不僅透露這個賽道背後的故事,更對外展現出台灣最獨特的原住民文化。

例如,賽事將原住民文化中的「祖靈之眼」作為賽事標誌,該圖騰象徵著祖靈的守護和告誡,提醒著每位參賽者,在享受大自然美妙環境的同時,也務必注意自身行為是否尊重山林。

祖靈守護下的福爾摩沙古道越野賽,從2016年開始,在每年的11月底於埔里舉辦,雖曾受新冠疫情影響,而在2021年停辦一年,不過於去年重新復辦後,2023年來到第七屆,Petr透露,不僅出發點、營地更換至相對適宜的地點,更增加許多額外的措施,希望能讓參與人數擴增的比賽運行更加流暢和安全。

賽事除了有國際越野跑協會的認證,2020年、2023年和2024年更被美國歷史最悠久越野賽事——美國西部100英里耐力賽選為認證賽事之一,關於選入認證賽事的原因,主辦單位回覆,除了賽道難度、品質,關鍵點就在於參賽的選手人數,足見福爾摩沙古道越野賽事的規模已達國際認可。

但Petr沒有因此自滿,甚至持續嘗試優化更多細節,希望可以讓比賽更完美,而終極目標是,未來比賽能繼續傳承下去,讓這段賽道背後的故事,以及台灣中級山的美,被世界持續看見。

更多照片請至《福爾摩沙古道越野賽 重回祖靈懷抱的極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