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你家潤餅包什麼? 花生糖、皇帝豆、豆菜麵
2024-06-03

林良號的潤餅有大量的咖哩高麗菜、豆芽菜。

林良號的潤餅有大量的咖哩高麗菜、豆芽菜。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唐‧杜甫,〈立春〉)

「一捲潤餅就像沒有文字的族譜,記錄了你身世的密碼,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不用問算命仙,咬一口潤餅就知道了。」

台菜作家陳靜宜在《喔!臺味原是如此》一書中如此說道。

 

相不相信!在台灣,說起你家的潤餅包什麼料,可以知道你是哪地方的人。家裡不吃潤餅,可以猜測你可能不是閩南人。可是遠從馬來西亞、新加坡來台灣玩的華人,卻可以湊熱鬧加入談論,因為他們也吃潤餅。

從新加坡來台灣旅遊的蔡紹恩,一大早就來台北永樂市場的林良號潤餅排隊,咬下第一口就說「好吃」。「林良號的潤餅很香,不會太鹹,青菜有甜味,紅燒肉很Q,很好吃。」蔡紹恩說,新加坡也有潤餅,叫做「Popiah」(薄餅),但為了大多數馬來人信仰伊斯蘭教的緣故,潤餅很「素」,不像台灣有肉又有魚鬆。

潤餅:記錄移民遷徙的路徑

在台灣,潤餅台語發音又稱做「潤餅」(lūn-piánn);金門則叫「拭餅」。曾至中國、東南亞各地進行田野調查的台菜飲食作家陳靜宜發現:「潤餅其實是移民的軌跡。」大陸漳州人也叫「潤餅」,廈門稱作「薄餅」、泉州人的潤餅餡料十多樣,像在吃自助餐,因此稱作「潤餅菜」。到了新加坡、馬來西亞也稱為「薄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將潤餅列為印尼的文化遺產,在車站或是大街小巷都有潤餅攤。

「印尼政府認為,潤餅是華人的食物,也是印尼的一部分;由於印尼曾被荷蘭殖民,潤餅也因此傳到荷蘭,稱做『loempia』,成為受歡迎的小吃,可能是潤餅西傳最遠的國家。」陳靜宜說。

不同地方會在不同時節吃潤餅,例如台灣北部人會在農曆12月16日尾牙吃潤餅,南部人在「三日節」或是清明掃墓時吃潤餅,但在台灣各縣市都可以找到一年四季都在賣的潤餅店。
 

台南金得春捲強調客製化,客人可以針對糖度、辛香料進行加減的調整。

台南金得春捲強調客製化,客人可以針對糖度、辛香料進行加減的調整。
 

豐富、多元的潤餅材料

攤開潤餅,每一種材料都講究其料理方式,例如豆干要煸香;豆芽菜先燙除草腥味,再大火快炒留住脆度;紅蘿蔔須油炒才能留住自身的甜味。

「每一種材料都有存在的必要性。」陳靜宜強調,殊不知包潤餅也得具有邏輯的概念,潤餅皮攤開,用花生粉來墊底,具有隔開蔬菜防溼的作用;潤餅的主體是肉、豆干、蛋絲與紅蘿蔔絲,芹菜、香菜、韭菜、蔥白或是蔥綠則是擔綱畫龍點睛的辛香味功用。

陳靜宜說,如果有人說他家包的潤餅有皇帝豆,大概可以猜到他來自台南。有些家庭較講究的,還會將皇帝豆去膜,才不會塞牙縫,翻炒後用醬油、糖調味。還有台南友人家裡包潤餅用上蟹肉、大蝦或是烏魚子,但要小心烏魚子的氣味與鹹度會蓋過蔬菜的味道。台南金得春捲第三代接班人李宜穎說,確實有客人會自行帶烏魚子,央求店家包在春捲內。

務農的地區像嘉南平原,在潤餅中加入油麵或是豆菜麵,但在府城就不會。台中楊清華潤餅第三代老闆楊才生說,他遇過嘉義人來買潤餅,還另外在別處買了炒麵,表示吃潤餅一定要有炒麵。陳靜宜說,大陸同安的潤餅,包入拌炒過蔬菜的鹹飯,口感就像帶皮的飯糰,與潤餅包炒麵一樣為了增加飽足感。

靠山包山,靠海包海

隨著族群的遷徙、各地物產的不同,潤餅也發展出不同的面貌。陳靜宜說,台灣潤餅灑上海苔粉,原形應是廈門的滸苔,台灣也受到日治時期的影響,讓大眾對海苔的接受度很高。滸苔烘乾後有海味的香氣,江浙菜也用滸苔,例如名菜「苔條蝦仁」。

有些地區的潤餅辨別度很高,陳靜宜指出,泉州潤餅幾乎一半的菜是紅蘿蔔,成為認證泉州潤餅重要的標記。廈門會將很多料混在一起炒煮,讓菜充分入味,還會加上荷蘭豆來增加脆感,講究的還用剪刀剪成細絲,現代版本還會加上裹粉油炸的蚵仔 。

會用紅糟肉的主要是福州人,還會加很多豆芽菜,以豆芽菜作為主體。由於福州算是富裕的省會,為何會吃廉價的豆芽菜?陳靜宜訪問當地飲食專家指出,春夏交替之際,具有高纖的豆芽菜,其實對身體是很好的。這些材料也成為台灣潤餅中常見的菜色。

台灣潤餅中放入油炸的蛋酥,可以減少潤餅裡全是蔬菜的澀味。今年再出版第二本談馬來西亞飲食專書《我說福建麵,你說蝦麵》的陳靜宜說,馬來西亞麻六甲的華人,放豬油渣在潤餅裡也是相同的作用。

「我覺得最特別的,是在檳城看到的『娘惹金杯』。」她指出,這個餅是用麵糊放到模具上,炸成一個餅杯,馬來西亞當地作家林金城指出,這是「薄餅」的變種,在馬來西亞吃潤餅習慣切著吃,但娘惹用餐舉止講究優雅,不容邊吃邊掉菜,因此設計成杯子,成為娘惹潤餅的變種。

另外,她提到,印尼潤餅的特色在於潤餅外面的配料盤,很甜的甜醬、小辣椒、珠蔥、蒜泥,尤其中爪哇人嗜甜,會加很多的甜醬。
 

金得春捲好似有二個翅膀,放在鍋上微煎,還多了一層焦香。

金得春捲好似有二個翅膀,放在鍋上微煎,還多了一層焦香。
 

全家人在一起吃的食物

「潤餅是深入民心的食物。」陳靜宜說,例如搭計程車,問司機家裡是否有包潤餅?就會開始如數家珍,潤餅裡面包了什麼。但吃潤餅最大的意義是全家人在一起備料,一起包潤餅;小朋友負責將剛買回來還熱熱的潤餅皮折成二折的扇形,要吃的時候,得技巧性地不把潤餅皮撕破。

陳靜宜不免感嘆,現在很多家庭不再包潤餅吃,是因為沒有人一起做,不免丟失了家族相聚的記憶,也丟失了對這個食物的情感。台式潤餅對年輕人來說,與墨西哥捲餅差不多,有些年輕人第一次吃潤餅,將潤餅皮當做盤子,把菜放上去,卻不知道怎麼包。

「應該要把包潤餅這個傳統傳給下一代,」她強調,有位讀者告訴她,客家人沒有吃潤餅的習慣,但是仍可以作為吃潤餅第一代,並且自創潤餅的結構,例如這位讀者加入零嘴孔雀香酥脆,兼具鹹香味與酥脆感,就像馬來西亞的怡保地區,會將壓碎的蝦餅包入潤餅中,吃得到蝦的鹹香味與酥脆感一樣。

就如陳靜宜所說:「潤餅是沒有文字的族譜。」可以透過潤餅,來建構自己家族的特色。來包一捲潤餅吧!捲進在地的食物風景,也捲進人與人的聯結。

更多照片請至《你家潤餅包什麼? 花生糖、皇帝豆、豆菜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