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從地瓜簽到台灣「藷」光 跨世代的甘藷傳奇
2024-06-27

甘藷是焢窯必備的經典食材。

甘藷是焢窯必備的經典食材。
 

甘藷的外形像台灣,又有堅韌的生命力,被用以象徵台灣精神。它在16世紀是貴族的食品,但在早期的台灣,是許多窮困人家維生的食物。近年甘藷被發現含有許多營養素,躍為「超級食物」,有業者用創意開發商品,扭轉其過往的廉價形象。

原是飄洋來的「舶來品」甘藷,落地生根台灣400年,期間歷經多次品種改良,在台灣寫下跨世紀與跨世代的甘藷傳奇。

 

甘藷,是世界衛生組織評選的「十大最佳蔬菜」冠軍,在台灣又稱為地瓜、甜藷、番藷(蕃藷),長條品系的外形像台灣本島,加以其生命力強,在惡劣的環境仍可茂盛生長,因此有「番藷毋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ti-ti-thuànn)」的諺語,也用以形容韌性堅強又有旺盛生命力的台灣精神。

甘藷對於不同世代的台灣人各有不同的生活記憶。現在70、80歲長輩,提到它不免憶起兒時台灣社會不富裕、缺乏米食,人們吃蕃藷簽糜(han-tsî tshiam muâi,刨成絲煮成粥)、蕃藷箍(khoo,切成塊)飯的艱苦歲月。甘藷,當時是「劣級食物」、「貧窮」的代名詞。

對青壯年人來說,童年炕窯時甘藷是標配;土窯被木柴燒得火紅,再丟進甘藷,最後推倒它、悶熟甘藷,等待時就玩捉迷藏、跳繩子,饒富童趣。這個世代也常見攤販手持「番藷鼓」沿街叫賣「夯番藷」,旋轉著的竹片敲擊著罐頭罐,發出嘎啦嘎啦聲響,是有記憶的聲音地景。糕餅零食也不乏甘藷製品,例如蜜番藷、地瓜餅等。

近年養生風潮興起,甘藷被發現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B、C等營養素,一躍成為「超級食物」,還成為替代主食,賣進超商,受到年輕世代青睞。業者看準商機,開發加工品,將甘藷變為創意料理。時尚,扭轉它過往的廉價形象。

「甘藷不僅深具經濟與文化上的意義,還因族群文化發展出不同的詞彙與稱呼,已然是台灣的民族植物。」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助理教授楊智凱說。
 

農試所嘉義分所園藝系主任賴永昌,一輩子都在研究甘藷。

農試所嘉義分所園藝系主任賴永昌,一輩子都在研究甘藷。
 

舶來品甘藷,助鄭成功擊退荷蘭

甘藷雖有台灣意象,但學界解密,它實為「舶來品」。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副研究員蔡承豪在《台灣番藷文化誌》一書,爬梳了甘藷的身世;現代甘藷起源於墨西哥及北美之間的野生型祖先雜交後代,一般認為是探險家哥倫布來到美洲後,帶著甘藷展開世界之旅,在16世紀的歐洲,它還是富人的食物。現在甘藷分布在熱帶、亞熱帶甚至是溫帶地區,成為世界性的產物。

甘藷傳入台灣的路徑眾說紛紜,有一說是中國移民攜入,蔡承豪認為,也有可能沿著菲律賓、順著黑潮來到東台灣,陳第在17世紀初撰寫的《東番記》,是首次提到台灣物產有甘藷的報告。

鄭成功渡海攻打台灣、擊退荷蘭時,甘藷扮演了關鍵角色。蔡承豪說,鄭成功所攜的糧草不足,向台灣人民徵集糧草獲得甘藷,接著派兵屯墾種甘藷,有了充足的救援物資,才得以擊退荷蘭人。甘藷因鄭成功在台散播,此後更遍布全台,甚至輸往中國大陸。

日治時期開始育種

「明鄭、日治時期的甘藷不好吃。」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農藝系主任賴永昌說,早期的甘藷是高澱粉品種,口感不好,食用時易「哽胿(kénn-kui,噎著)」,也做為養豬飼料,其澱粉雖可以製作酒精,但不划算。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以嘉義分所為基地,展開育種工作,就是為了改良口感,至今嘉義分所選育了74個品種,桃園區、花蓮區農改場選育四個品種,各有其適用與加工用途,例如,台農62號紅心豐產、台農63號含有高胡蘿蔔素,台農68號適合油炸等。

1973年前台灣的甘藷用作食用及飼料,需求數量龐大,1973年以後飼料用途漸被玉米取代,加上水利設施改善,甘藷耕地轉種水田,栽培面積大幅度縮減,近年維持在9,000至1.5萬公頃,彰化、雲林及台南三縣市甘藷的栽種面積占全台三分之二。

目前台灣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品種是台農57號及台農66號。台農57號塊根呈紡錘形,肉色橙黃,口感綿密,是中南部種植最多的品種;中北部種植最多的是台農66號,肉質偏紅、含水量較高,口感鬆軟,此兩品種佔了市場大宗,育種人分別為王俠及李良,兩人為台灣甘藷寫下劃時代新頁。賴永昌選育的台農73號又名「紫心」,富含花青素,外皮粉紅肉色紫,口感最好,為台灣甘藷再添繽紛色彩。
 

農試所嘉義分所擁有東南亞最大的甘藷種原庫,保存1,400多種甘藷種原。

農試所嘉義分所擁有東南亞最大的甘藷種原庫,保存1,400多種甘藷種原。
 

東南亞最大甘藷種原庫

來到「台灣甘藷搖籃」嘉義分所根莖類作物研究室,古樸的兩層樓建築有一處甘藷寶藏,保存台灣育種的甘藷種原、亞蔬中心移交的全球甘藷種原,共1,400餘個品種,成為東南亞最大的甘藷種原庫。我們問道:「是台灣育種、保存作得好嗎?」賴永昌靦腆地笑說:「也可以這麼說。」

種原庫旁的組織培養室,是研究人員培育健康種苗的場所,透過組織培養培育健康無病毒的種苗,作為農民栽種的種源,能降低甘藷病毒病的發生,維持塊根產量與品質。

種原庫不遠的實驗園,六分地年種上萬顆甘藷,賴永昌手拿採收的甘藷說,輕按感覺有硬度表示新鮮,若根部周圍變黑,表示甘藷的澱粉開始轉變。

一般人認為甘藷發芽會產生毒素不能吃,賴永昌解釋,甘藷發芽後塊根的澱粉含量下降,會影響口感,並非產生毒素,但仍建議趁新鮮吃。

地瓜葉是台灣的庶民蔬菜,到小吃攤多會點的燙青菜,但賴永昌說,食用的地瓜葉與甘藷塊根的葉子為不同品種,葉菜用的地瓜葉栽種15至30天即可採收,而甘藷五個月才能收成,此時甘藷葉已纖維化,口感不佳,難以食用。另外,台灣人常用「芋仔番藷」標記台灣的族群融合,但賴永昌說,芋頭與甘藷不同科,根本無法雜交。

甘藷加工,打開國際市場

甘藷是耐旱作物,需水僅水稻的三成,莖向四周蔓延生長,葉子行光合作用,由根部吸收養分及水分,肥大後形成貯藏養分的甘藷。

常溫下甘藷保存約兩周就會發芽,現外銷以加工為主,業者導入冷鏈技術後,可以延長八至十個月,確保整年度供貨,減少從生產端到消費端貯運過程的耗損。

全台栽種甘藷面積最大的鄉鎮雲林水林,主要栽種台農57號,農友們組成合作社契作、產製,透過「阿甘薯叔」品牌販售行銷。

台灣農作常因供需失調,價格產生大幅波動,血本無歸,2000年時任水林鄉瓊埔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蘇淵源,力促在五星級飯店擔任廣東菜主廚的兒子蘇嘉益返鄉研發地瓜餐,幫農民去化地瓜、提高附加價值。

2013年蘇淵源成立保證責任雲林縣瓊埔合作農場,向農民契作,逐步建立產銷履歷,並引入健康種苗技術、裝設田間智慧環境監控系統,隨後取得產銷履歷驗證及「全球良好農業規範」(Global G.A.P.)認證。蘇嘉益則負責食品研發、加工,成立「阿甘薯叔」品牌銷售,打造種植、冷鏈、加工、行銷一條龍的產業鏈。來自瓊埔合作農場的甘薯,現為超商龍頭7-11的現蒸地瓜來源,「阿甘薯叔」的商品還行銷日、星、港、澳、馬來西亞等國。

「我在飯店掌廚,對商品開發較有想法,知道消費者的口味。」蘇嘉益說。他結合雲林花生製成「花生薯叔」;結合萬丹物產紅豆作為內餡,製成紅豆地瓜球。他還開發地瓜可樂餅,搭配山藥製成消暑的地瓜山藥紅豆湯、冬令食補的地瓜山藥雞湯,頗受港人喜愛,日本消費者則偏愛台農57號製成的炸藷片,雙色地瓜脆片外銷至東京等地,冰凍地瓜則銷往美國華人市場。

蘇嘉益說,地瓜(甘藷)從甜品進階到餐桌主菜,「用最優質的台灣農產品,不使用添加物,展現原始的風味,創造『食尚地瓜』。」

台南新化的瓜瓜園,創辦人邱木城賣地瓜40年,他從零售批發起家,1980年代麥當勞進入台灣刮起薯條旋風,邱木城靈機一動,將賣相不佳的地瓜削成藷條,擠壓成泥製藷塊,成功打進頂呱呱、香雞城通路,隨後成立加工廠跨足加工領域,還取得清真認證,現為全家「夯番薯」的供應商。今(2024)年在農業部的見證下,瓜瓜園與日本業者簽訂MOU,將甘藷商品賣進沖繩。

為了品質一致,20多年前瓜瓜園向農民契作甘藷,外銷冰烤地瓜、藷片等,現在契作面積高達1,000多公頃,近年也專注於供應農民健康種苗、專業代耕,附設的瓜瓜園地瓜生態故事館現為食農教育館,解說甘藷的故事,現場還可動手挖地瓜、吃地瓜餐。

彰化的慶全科技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則專注在生鮮批發甘藷。「我們持續研發抑芽、保鮮技術,做為農民的後盾。」嘉義分所所長方怡丹說。
 

農業部與農友合作,引進甘藷採收機,可減輕農友負荷。(郭美瑜攝)

農業部與農友合作,引進甘藷採收機,可減輕農友負荷。(郭美瑜攝)
 

「甘藷國家隊」成形

三年前邱木城號召甘藷上、中、下游產業的農友、廠商成立「台灣甘藷產業策略聯盟」,分享栽種、技術、行銷等經驗,推動台灣甘藷走推向國際。

不過,甘藷生長在土裡,台灣的單一農民耕作面積小,採購機械設備不符成本,多為人工作業,農友插植、採收時不斷彎腰,搬運田間收成的甘藷也很吃重,長期易致職業傷害,嚇退不少年輕人投入。

今年春末,嘉義分所與瓜瓜園與在田間示範公私協力引進的自動化覆膜機、插植機及採收機,吸引不少農民觀摩。當採收機叭噠、叭噠地在甘藷園裡前進,翻起土、揚起塵,一顆顆甘藷經輸送帶,像跳著探戈般自動去土、分大小、分箱,另一頭的農民趕忙「抓漏」,檢視土裡是否遺留漏網的大地瓜,引來眾人哈哈大笑。

「以往十人一天、每人工時八小時採收六分地,機械化只消三人收八分地,效率提高一倍。」嘉義分所副研究員黃哲倫說。

公私協力為產業缺工解套,方怡丹說,甘藷一貫化、機械化作業,有助產業升級,未來的農業設備還將會導入AI,更利於農民操作。

「走進便利超商,入口顯眼處的熟食區就賣甘藷,這很特別。」蔡承豪說。

小小一顆甘藷,吸納400年的台灣風土,現今的農友們有志一同,將不起眼的甘藷「七十二變」,再創價值。

吃一口台灣甘藷,品嚐了它的香甜,也將台灣價值與創新沁入心田。

更多照片請至《從地瓜簽到台灣「藷」光 跨世代的甘藷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