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試膽大會,也不是暗黑料理,這一杯黑漆漆的飲品,是台灣道地的仙草。夏天喝「冰」的,仙草凍在嘴裡口感Q滑;冬天吃「燒」的,搭上芋圓、粉粿和紅豆等配料,還要撒上乾花生,最對味。
不是試膽大會,也不是暗黑料理,這一杯黑漆漆的飲品,是台灣道地的仙草。夏天喝「冰」的,仙草凍在嘴裡口感Q滑;冬天吃「燒」的,搭上芋圓、粉粿和紅豆等配料,還要撒上乾花生,最對味。
什麼樣的食物依循古老飲食智慧,又受到現代饕客的歡迎?
以推廣台灣飲食文化為己任的美食作家徐仲提出四個標準:第一是可以常溫保存;第二是經過歲月的淬煉後更有價值;第三需與在地飲食文化有深刻的連結;第四是可以表現族群的特色。
答案之一,黑蘿蔔乾,也就是老菜脯,當之無愧。
您知道嗎?黑豆雖是黑的,卻怕光;黑豆雖是黑的,肉卻是綠仁、黃仁;因為黑豆是黑的,黑豆茶、黑豆漿、黑豆醬油格外營養香醇。
來台近50年的美裔作家何瑞元曾為文指出,最能代表寶島的食物,說不定「皮蛋」適合登上這個寶座,因為那是外國人怎麼想也想不到,怎麼做也做不出來的。他說:「原本一顆白白淨淨的蛋,偏要將它製成黑黑的、醜醜的皮蛋,妙的是,儘管有著黑、白不同的內容,依然風味猶佳。」
結合感應科技、物聯網的智慧農業,不再是有財力的大型農場才能享有的利器。台灣新創公司智食良果開發的「智慧控制電箱」,讓農民用LINE就可以遠端操控澆水、施肥,價錢又是傳統大型電箱的十分之一,讓農民願意投資,更可為農業缺工、高齡化提供解方,甚至將此「台灣智慧農業經驗」移植至泰國皇家計畫基金會的清邁農場。
論及「用竹」,台灣原住民在食衣住行方面,皆展現出與「竹」密不可分的關係。特別是在建築中,不僅有原住民累積數百年的生活智慧,更蘊含著民族的精神與文化。
隨著台灣政府推動普惠金融,金融科技業者東聯互動設計的數位智能平台,移工只要下載app,即可以較銀行優惠的手續費、匯率,將錢匯回家鄉,讓他們在台灣工作更安心。
自古文人雅士鍾情於竹,騷人墨客詠竹、畫竹,唐代劉嚴夫《植竹記》云:「君子比德於竹焉」,宋朝大文豪蘇軾有云:「無竹令人俗」、「居不可無竹」;竹因此被賦予高雅、有節的品格。
在海拔1,600公尺的雲林石壁森林療癒基地,上百公頃清幽雅潔的竹林,坐落著現代工藝地景,增添竹林之療癒新意,因此獲得「世界竹地標」之美譽。
「三、二、一!開門!」農曆七月一日這天,基隆張廖簡宗親會主任委員開啟「老大公廟」的「龕門」(俗稱「鬼門」),迎接老大公們(是為民間常稱之「好兄弟」)來到陽間,接受常民供養,也為為期一個月的鷄籠中元祭揭開序幕。
物質富裕的商業社會,總有數不盡的琳琅產品等待消費,然而,回首農業時代的日常器物,卻仍散發出樸拙卻雋永的美感。雖然這些產品未必合乎現代人使用,所累積的文化內蘊、美感與知識技藝,卻能成為創作者取之不竭的靈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