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專題報導
從「他者」到「我者」 白冷會教堂建築背後的人與事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從「他者」到「我者」 白冷會教堂建築背後的人與事 圖片

從「他者」到「我者」 白冷會教堂建築背後的人與事

巴黎聖母院、科隆大教堂、聖家堂……這些建造時間動輒百年,舉世聞名的宗教建築,吸引著國際旅客爭相前往。
位於東亞地區的台灣,因著獨特的地理位置,自地理大發現後,吸引到許多西方人爭相踏入,包含著肩負「福傳」使命的傳教士。來到傳統與現代更迭的二十世紀,他們帶進了西方流行的現代建築樣式,同時折衝、融合了台灣在地的風土建材,許多迥異於傳統基督教國家的教堂建築紛紛誕生。
這些建築,不僅成為東岸別具一格的旅遊景點,在台灣建築史上也有其一席之地,更象徵了這些異鄉人竭力嘗試共存於此的一則則故事。

台灣用AI提升事實查核效率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與資策會攜手合作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台灣用AI提升事實查核效率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與資策會攜手合作 圖片

台灣用AI提升事實查核效率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與資策會攜手合作

在網路的世界裡,一個謠言會以文字、影音、圖片等各種版本出現,導致不實消息遠多於真實事件,而事實查核記者面對這些龐雜的資訊,過去只能土法煉鋼,先閱讀完一則又一則的謠言,再依主題分類、決定調查順序。
幸運的是,台灣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簡稱資策會)透過觀察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調查過程,研發出「不實訊息快篩平台」與「AI鑑識技術」,大幅提升查核效率,這二項技術在此領域的應用是一大突破,因此獲得2021年美國R&D 全球百大科技開發獎與企業社會責任特殊貢獻獎。

在世界初登場 台灣植物大命名時代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在世界初登場 台灣植物大命名時代 圖片

在世界初登場 台灣植物大命名時代

「名字」是人們對於「物件」指稱、溝通、交流的基礎代稱,在生物學領域,瑞典植物學家林奈的二名法,以屬名(generic name)、種名(specific epithet)、命名者(author)為命名排序規則,至今仍是世界最通行的植物命名法則。有了「名字」,像有了共通的語言,可以討論爭辯、共享知識。
20世紀初,台灣植物尚默默無「名」,1903年,法籍神父佛里(Urbain Jean Faurie)初次到台灣,採集了大批台灣植物寄到歐美,讓世界見識了台灣的多元物種。日籍植物分類學者早田文藏(Bunzo Hayata)投入台灣植物研究,他鑑定命名的台灣植物超過1,600多種,台灣花草樹木自此加入了世界的社群,在世界舞台登場。

台灣製鞋業先進領航 抗菌牡蠣殼粉做鞋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台灣製鞋業先進領航 抗菌牡蠣殼粉做鞋 圖片

台灣製鞋業先進領航 抗菌牡蠣殼粉做鞋

台灣超馬好手羅維銘挑戰「地表最長公路認證賽」,刷新亞洲紀錄,世界各國選手不只震懾於他的專注,也對他腳上那雙「y拖」大感興趣,「竟然有人穿拖鞋跑馬拉松」,成功在國外掀起話題。大氣電漿公司使用AI人工智慧與極光設備,用「空氣」做鞋子,整合技術已輸出國外,讓製鞋業擺脫環境污染惡名,環境永續製鞋。

家在福爾摩沙 馬偕牽成的台加情緣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家在福爾摩沙 馬偕牽成的台加情緣 圖片

家在福爾摩沙 馬偕牽成的台加情緣

在與加拿大安大略省左拉鎮相距超過一萬一千公里的台灣淡水,有一條街被命名為「馬偕街」,每年6月2日是淡水公定的「馬偕日」。走訪淡水,在老街上一定會遇到蓄著大鬍的馬偕銅像;近年來古道健走日盛,許多人走踏淡蘭古道,重訪馬偕當年的宣教之路。這位來自加拿大的宣教師George Leslie Mackay(漢名偕叡理,台灣人暱稱「馬偕博士」),他是加拿大長老教會首位海外宣教師,在傳教、醫療、教育各方面,留給台灣無價的珍寶。
因為他的到來,台灣自此有位大鬍子的「偕牧師」,他娶了在地女子張聰明,加拿大因此有了一位說著一口流利台語的「台灣女婿」,加拿大也多了位充滿自信的「福爾摩沙新娘」。隔著太平洋相望的兩個國家——台灣與加拿大,因著馬偕,有了特殊的連結。

用水果連結世界 在台灣生根的新興果樹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用水果連結世界 在台灣生根的新興果樹 圖片

用水果連結世界 在台灣生根的新興果樹

數百年前香蕉傳入,而台灣優良的種植技術,栽培出令人引以為傲的台灣香蕉,外銷至日本、杜拜,還成為東京奧運選手村的食材。
時間推移到1980年代,台灣引進了原產地在亞馬遜河流域的黃金果,經過育種篩選,台灣種植的黃金果,外型渾圓飽滿,果肉甜美;而自日治時期便從各地引進的熱帶水果,如星蘋果、人心果等,則始終只有在中南部零星栽種,直到近年,在東南亞新住民、移工間口耳相傳,創造新的商機。
在時間長流裡,被引入台灣的水果不計其數,台灣豐饒的土壤,滋養了萬物,讓來自世界的新興果樹在此開枝散葉。

果然不一樣 台灣水果的應用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果然不一樣 台灣水果的應用 圖片

果然不一樣 台灣水果的應用

水果吃在地的、當令的最好,但若在春寒料峭時,想吃夏天的芒果或荔枝怎麼辦?所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若使熱帶水果經過脫水加工或是熬煮轉化,將果實的風味濃縮至果乾、果醬裡,變化出美妙的滋味,使得四季都可以品嚐到。

在台灣書寫熱帶 馬華作家在台灣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在台灣書寫熱帶 馬華作家在台灣 圖片

在台灣書寫熱帶 馬華作家在台灣

他們是文壇中的一支「外來兵團」,擁有撒豆成兵的能力,筆下的文字奇譎又魔魅,意象恢弘富麗。雖然來自南洋,卻在台灣落地生根,寫作出版,相繼成名,擁有讀者支持,甚至以台灣作家的身分引介、發揚到海外。這群人,我們稱呼他們:「馬華作家」。

柿柿如意 跟著柿子去旅行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柿柿如意 跟著柿子去旅行 圖片

柿柿如意 跟著柿子去旅行

秋分時節,柿子紅了,趁著這個季節才吃得到柿子的時機,來一趟小旅行,前往柿餅最大產地新竹縣新埔鎮,捕捉陽光穿越曬柿子的棚架,所形成光影變化的瞬間,怎麼拍怎麼美,此刻每人都是攝影大師。錯過了時令,也不用懊惱,到柿染工坊DIY,留下「柿柿如意」的印記,日日「柿」好日。

台味燈節.點亮家鄉 為地方創「生」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台味燈節.點亮家鄉 為地方創「生」 圖片

台味燈節.點亮家鄉 為地方創「生」

不約而同地,南台灣的兩個小鎮選擇以「光」為引子,台南普濟殿的彩繪燈籠和鹽水月津港的藝術燈飾,在街區內、河道旁亮起,燈會擾動了沉寂已久的街區,帶來了笑語、人聲,一格格繽紛的燈景頻頻洗版臉書和Instagram;十年來,燈會也成了小鎮的生活記憶、文化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