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延伸閱讀
相遇在雲的故鄉 騎行新竹林業軌跡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相遇在雲的故鄉 騎行新竹林業軌跡 圖片

相遇在雲的故鄉 騎行新竹林業軌跡

美國文豪海明威曾說:「騎單車翻山越嶺、揮汗寸土踏查,是瞭解一個國家風土民情最好的方式。」
台灣幅員不大,但海拔落差逾三千公尺,從高山到溪谷,從海岸到小鎮,每個季節都是好日子,適合一覽島內風光。搭配單車可快可慢,適應各種路段地形,翻山、越嶺、涉水都不成問題。
想來一趟踩踏之旅嗎?不妨來聽聽《光華》「騎行台灣」的提案吧!

稻田裡的夢想家 海灣繪本館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稻田裡的夢想家 海灣繪本館 圖片

稻田裡的夢想家 海灣繪本館

2017年12月海灣繪本館在台中熱鬧開幕,這座由海灣故事文化創意協會所催生的夢想基地,致力推廣台灣原創作品,繪畫、音樂、彩染、裝置藝術都可以是藝術呈現的方式,吸引許多大朋友、小朋友相偕來此聽故事、玩遊戲。從此台中清水,除了高美濕地,又多了一個新景點。 這座長在田中央的繪本館為何叫海灣繪本館,究竟蘊藏著甚麼浪漫的夢想,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蚵寮漁村歌未央 海風狂、人情濃、歌不歇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蚵寮漁村歌未央 海風狂、人情濃、歌不歇 圖片

蚵寮漁村歌未央 海風狂、人情濃、歌不歇

位於高雄梓官的蚵仔寮,乍看之下與許多西部海岸沿線鄉鎮並無二致,2012年起,像是異軍突起,舉辦了獨立音樂節「蚵寮漁村小搖滾」,喧騰一時,吸引約萬人參與,就連總統蔡英文、高雄市市長陳菊當時都曾前往觀賞,卻又忽地在2015年宣告暫停。燈熄人散以後,唯獨靠海的觀光拍賣魚市,每個週末依舊人潮絡繹,吸引不少親子家庭前往。

以抽象藝術豪賭的人生 陳正雄自我突破之路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以抽象藝術豪賭的人生 陳正雄自我突破之路 圖片

以抽象藝術豪賭的人生 陳正雄自我突破之路

1999年、2001年,陳正雄分別以《窗》系列、《數位空間》系列獲得義大利佛羅倫斯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終生藝術成就獎」及「羅倫佐金質獎章」的肯定,是唯一連續兩屆獲此殊榮的亞洲藝術家。第二度獲獎時,義大利佛羅倫斯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總監史派克博士表示:「以抽象畫表達今日數位空間的意境,迄今尚未發現第二人,所以『再度』頒給陳君最高榮譽的『終生成就獎』及『偉大的羅倫佐』獎項。」 從年輕時接觸抽象藝術開始,逾一甲子的時光,陳正雄已晉升國際級藝術大師,抽象畫仍是他「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摯愛,突破創新仍是他不懈的人生課題。

讓世界驚豔的創作能量 丞舞製作團隊──蔡博丞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讓世界驚豔的創作能量 丞舞製作團隊──蔡博丞 圖片

讓世界驚豔的創作能量 丞舞製作團隊──蔡博丞

蔡博丞2014年以《浮花》勇奪德國漢諾威國際編舞大賽之「德國高堤耶舞團斯圖加特劇院製作獎」與「觀眾票選獎」,成為唯一囊括兩項大獎之得獎者;2015年另以《Hugin/Munin》奪下「紐約暨布爾戈斯國際編舞大賽首獎」及「丹麥哥本哈根國際編舞大賽金獎」;2017年則以《INNERMOST》拿下「瑞士伯恩舞蹈平台首獎」。蔡博丞以極限的肢體美學,融合東西方的舞蹈語彙,細膩且蘊涵深遠,也征服了許許多多人的心。

借鏡德國‧回流台灣 跨國共製─聚合舞《Unsolved》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借鏡德國‧回流台灣 跨國共製─聚合舞《Unsolved》 圖片

借鏡德國‧回流台灣 跨國共製─聚合舞《Unsolved》

德國小說家鈞特.葛拉斯(Günter Grass)說:「回憶就像一顆要剝皮的洋蔥。洋蔥皮層層疊疊,剝掉又重生;如果用切的,洋蔥會讓你流眼淚,只有剝掉它,洋蔥才會吐真言。」台灣到德國,地理位置相隔8,000公里以上,受到藝術感召的羅芳芸與陳成婷,各自在多年以前,選擇遠赴異鄉。走過求學到工作的不同階段,如今,融合台灣身分與德國經驗的她們,以最富直覺的舞蹈形式,探究旅外以來,倍感深刻的身分認同議題,推出舞作《Unsolved》。這是累積多年創作能量的一次性噴發,也是作為藝術家最嚴厲的自我詰問,更是對於故鄉台灣難掩熱情的一場反省之旅。

莎妹劇團X第七劇場 台日共演 異質碰撞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莎妹劇團X第七劇場 台日共演 異質碰撞 圖片

莎妹劇團X第七劇場 台日共演 異質碰撞

當英國喬治‧歐威爾的政治諷喻科幻小說《1984》遇上俄國寫實主義劇作家契訶夫的《三姐妹》,會是如何的光景?2017年底,由台灣「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簡稱「莎妹劇團」)與日本「第七劇場」合作的劇碼《1984,三姊妹一家子的日子》在台、日上演。劇本由莎妹劇團的王嘉明改寫,第七劇場的鳴海康平導演,兩人共譜網路世代裡的現代寓言,在劇場上探索台日合作的可能性。

有「修」無類 紙質文物修裱專家 — 吳哲叡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有「修」無類 紙質文物修裱專家 — 吳哲叡 圖片

有「修」無類 紙質文物修裱專家 — 吳哲叡

「蠹魚是吃書的,你書要夠多就會來吃,書多了以後,我不是主人,我要侍奉這些書,每天看每天整理,所以我是蠹樓僕人。」吳哲叡認為,光有修復的技術還不夠,必須不斷地閱讀與研究來延伸學習,並透過團隊無私的分享,讓創意加成,將技術傳承下去。

畫作的急診醫生 油畫修復師 — 賴志豪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畫作的急診醫生 油畫修復師 — 賴志豪 圖片

畫作的急診醫生 油畫修復師 — 賴志豪

「和歐洲動輒三、四百年的作品歷史相較,台灣的油畫作品其實都非常年輕,面對這些幼兒或新生兒,醫生給藥的劑量就要抓得非常小心。」賴志豪以修復師比作醫生,將待修復的作品比作患者。文物是不會說話的病人,必須小心地檢測,並考量後續保存環境,對症下藥,這才是修復師的責任。

只識琴中趣,留連古琴音斲琴者 — 林立正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只識琴中趣,留連古琴音斲琴者 — 林立正 圖片

只識琴中趣,留連古琴音斲琴者 — 林立正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古琴藝術列入「無形文化遺產」。但更早在1977年,古琴大師管平湖演奏的《流水》就被收錄進「向外星人傳達人類問候」的金唱片中,搭上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探險家太空船到外太空。
我們不知至今外星人是否聽到《流水》了,但是林立正卻被這有著悠久歷史的樂器古琴所演奏的《流水》而撼動,自此開啟他斲琴(指製作古琴之技術)、修復古琴的生涯。